
煙臺素有"烹飪之鄉"之稱,烹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悠久的飲食文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術精湛的烹飪人才,創制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菜佳肴。
據傳,秦始皇東巡,非常喜歡吃海魚,但他愛吃魚卻不會吐刺,因他被魚刺卡著不知殺掉多少廚師。這次路經福山,叫福山廚師烹制海魚給他吃。福山廚師知道大禍臨頭,就將魚放到案板上,用刀使勁拍打,嘴里嚷著:"就叫你送了我的命"。可拍打過后,發現魚肉和魚刺分離,于是將魚肉制成丸子,放到鍋里煮熟,送給秦始皇吃,秦始皇吃著又鮮又嫩又無刺的魚丸子,龍顏大悅,稱福山廚師有技術,從此氽"魚丸子"這道菜便在膠東流傳開來。不知流傳了多少年代,福山有個財主非常喜歡吃魚丸子,幾乎達到每頓必吃的地步。這天廚師手被割破,不能用手擠丸子,于是他就用湯匙一個個挖著放入鍋里,結果氽出的丸子兩頭尖、中間粗,酷似銀元寶。財主問廚師這叫什么菜,廚師見其形靈機一動,脫口而出叫"氽魚福",財主非常高興,大獎了廚師。此菜后來被發展用"扒"的烹調方法來作,這就是被稱為山東名菜的"扒魚福"。
煙臺廚師不是男人的專利,歷史上還出現了許多女廚娘,并對中國烹飪作出了很大貢獻。相傳,福山有一女廚娘善煎黃花魚,一次因主人催的緊,魚沒有煎熟,主人叫她重做一條,女廚娘想另做一條時間過長,主人又要發火,于是在情急之中,將鍋內添了些湯汁和調味品,將煎魚放入鍋內溻熟,湯汁將收干時盛出端上,主人一吃綿軟香嫩,大加贊賞,問這叫么做法,女廚娘根據煙臺人叫干東西受潮為溻的意思便說,叫"鍋溻黃魚",女廚娘不僅發明了一道名菜,同時也發明了"溻"這一烹調方法。后人用創制出"鍋溻魚盒"、"鍋溻肉"、"鍋溻豆腐"等許多深受歡迎的名菜。由于煙臺烹飪技術的精湛,創制出眾多的名菜,因此,成為魯菜兩大風味流派之一,福山成為魯菜的發源地,被譽為烹飪之鄉。及至明朝,煙臺烹飪技術進入北京,成為宮遷菜的基礎。福山有個村叫鑾駕莊,它的傳說記述了福山廚師被皇后娘娘用半副鑾駕請到宮中為皇帝作糟溜魚片的故事,足以說明煙臺烹飪技術對宮遷菜的影響,繼而煙臺烹飪影響到京津、東北、華北廣大地區。從明朝到清末,北京大飯館,掌廚的大多是膠東人。可見煙臺烹飪此時已成為中國北方菜的重要支柱。"福山幫與海腸子"的故事就是記述了福山廚師在北京王府井開飯店生意紅火,相鄰的飯店老板派人去學,自己去"偷",就是學不到真蒂。其原因就是在沒有味精的時代,福山廚師用焙干的海腸子粉當味精,上菜時偷著撒上點,味道特鮮,北京廚師哪能知道,于是福山廚師在京名聲大振。到明末清初,煙臺廚師紛紛到海外謀生,將煙臺的廚藝傳到了國外,據不完全統計,僅福山一個區,海外華僑經營餐飲業的就有1800多家,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六七十個國家。
煙臺依山傍海,物產豐富,有909公里海岸線,盛產著100余種魚、蝦、蟹、貝、蛤、螺,海珍品和小海物的產量和質量均列全國首位,是中國北方的"魚米之鄉"。煙臺是北方水果的重要產地,煙臺蘋果、萊陽梨、煙臺大櫻桃等都是驏名中外的佳品,是名符其實的"果品之鄉"。這些都為煙臺烹飪準備了豐厚的原料基礎。豐富、新鮮、名貴、味美是煙臺烹飪的原料特點。注重火候、爆、扒、溻、燒、炒、蒸、煮、拔絲等是煙臺烹飪的突出烹調方法。善烹海味,特別是小海味菜肴的制作是煙臺廚師的拿手技法。以咸鮮口為主,清鮮、脆嫩、原汗原味是煙臺菜肴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