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小吃風(fēng)味獨特,著名的小吃有:平遙碗托、剔尖、油糕、擦面、榆次灌腸油面、貓耳朵、珍珠粥、刀削面、豆腐腦、拉面、刀撥面、臊子面、揪片。
特色名菜
碗托兒
平遙碗脫則是飯鋪攤點中常見的一種風(fēng)味小吃食品。距今已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為清光緒初年,平遙縣城南堡的名廚董宣師付所創(chuàng)。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碗脫主要由白面粉制作。它集涼粉與灌腸的優(yōu)點于一身,既有涼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腸的濃烈香味,精而不膩,滑利爽心。夏可涼拌,冬則熱烹,老少皆宜。傳說,1900年(即光緒26年),慈禧太后一行避禍西安,路經(jīng)平遙時,食用了董宣的碗脫,贊不絕口,并賜予重賞。碗脫被封為御膳,于是碗脫名聲大震,以后漸漸流傳到民間。
榆次灌腸
榆次灌腸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寶”之一。
灌腸以蕎面制成,入口爽利而筋,味烈,素淡開胃。早先,其制作方法比較簡單:用冷水將蕎面打成糊狀,入鍋煮熟,蘸醋、蒜而食,謂之“吃糊糊”。后來,經(jīng)逐步改進,將糊狀的蕎面放入小碟內(nèi),上籠蒸制。蒸制而成的灌腸,形如碗碟,大的直徑20厘米,小的直徑15厘米,色灰如瓷,呈半透明狀,不粘不連,軟而堅韌,富有彈性。佐以醋、蒜汁食之,既可冷食,也可熱炒,別有一番風(fēng)味。
榆次灌腸分紅、白兩種。紅灌腸用鮮豬血與面知成;白灌腸不用豬血,故呈灰白色。
榆次歷史上以民國初期大乘寺街范慶林的灌腸最為有名。他制作的灌腸,每片先成團而后放開,不變不裂,故有“范一品”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