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偉大的藏族先民在氣候異常惡劣的青藏高原不僅培育了耐高寒的作物青稞,還馴養了被譽為高原之舟的牦牛,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為后人創造發明了衣食之源,使藏人在高原惡劣的環境里得以代代相繼,不斷生息繁衍,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絢麗奪目的文化。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膳食習俗,同一民族因居住地域的差異又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玉樹位于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之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以山地峽谷冰川為主,平均海拔4000--5000米,高寒缺氧、空氣稀薄,屬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陸性氣候。因而同藏區其他地方一樣,玉樹的飲食習俗除了具有高營養高熱量和藥用性的特點外,在膳食的制作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一、玉樹藏族的傳統主食
在廣大藏區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牛羊肉等是藏人的傳統食品。這是藏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生活過程中所創造、享用并傳承的。玉樹藏胞同藏區其他地方一樣,傳統主食也以肉和青稞炒面為主,輔以酥油、酸奶和曲拉(干奶酪)等奶制品。
青稞炒面藏餐的原料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具有食療的功能,譬如青稞,在藏醫典籍《晶珠本草》將其列為一種重要的藥物,可以治療多種疾病。藏族培植青稞的歷史很長,在貢嘎昌果溝遺址出土的古青稞碳化顆粒距今3500年多年。據統計,在西藏廣大農牧區痛風病和糖尿病的發病率為0.01%。這與長期食用糌粑有關,糌粑即酥油糌粑,是由青稞炒面和酥油、曲拉和糖拌成。糌粑具有儲藏、攜帶和食用方便的特點。青稞做成的糌粑是藏族的傳統膳食中最富有特色的,不僅在拉薩、北京和西寧等城市的藏餐館中作為招待顧客的重要食品,糌粑也正在走向世界,將成為青藏高原奉獻給世界人民的綠色品牌食品之一。青稞還用于釀制青稞酒。在宗教節日、宗教儀式平日的祭祀中藏族人民還將糌粑用于煨桑和祈福禳災的各種宗教儀式,形成了獨特的糌粑文化。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青稞種植地區主要在玉樹、稱多、囊謙三縣河谷地帶。
風干牦牛肉牦牛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終年棲息于人跡罕至的高山盆地、高寒荒漠草原等環境中,所飲用之水為高原無污染的礦泉水,吃的是冬蟲夏草等百草。牦牛肉是青藏高原的特產,營養價值極高。牦牛的角、骨、骨髓、舌、喉頭、心、膽、汁,到血、肉、皮毛等不同的部位可以治療不同的疾病。風干肉是牧人儲存冬肉的一種方法,也是冬春季節的傳統食物。因為羊只肉少,風干后不但無多少肉可食,而且一掰即碎,因而風干肉的傳統原料主要是牦牛肉。在玉樹的定居藏人,多將牛肉切成條狀,裝入用當地的紅柳枝編成柳簍里。較大的柳簍,可裝四、五百斤牛肉。這種柳簍由于體積較大,在游牧民中使用并不普遍。大多數牧人則把牛肉條整齊地掛在帳前的繩子上。冬春季節,家家都會掛著一排排干肉條。風干肉不加任何佐料,用的僅是鮮生肉。風干肉能吃到來年夏天。它幫助牧人度過青黃不接的季節。風干肉松軟可口,是玉樹藏族的一道風味美食。玉樹等地制造的牦牛肉干和風干牦牛肉正在走出高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