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三十年(1640年),來自南京(酒店)的回民小販劉大順,帶著全家在當時市井繁華的通州鎮落腳謀生他先是在通州城內走街串巷挑擔叫賣,專門制做經營糖火燒。
后因生意興旺,便在街上開了個幾間門面的鋪子,老婆掌柜,他和兒子制作,取名“大順齋”,一來表示劉家字號,二求買賣順利。至清朝乾隆年間,生意更旺,遂在毗鄰鬧市的回民胡同買下五間門面,大順齋匾兩間為店,三間當作坊,經營糖火燒及南味糕點,并請京城書法家吳春鴻題寫了“大順齋南果鋪”的字號,鏤刻在門楣的青磚上。
幾百年來,大順齋創出了40多種獨具特色的清真糕點。其中歷史最久、名聲最響的,當推桂花糖火燒被譽為素負盛名的“通州三寶”(大順齋的糖火燒、小樓飯館的燒鲇魚、萬通醬園的醬豆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