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豆腐
黟縣特產副食品."臘八豆腐"是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具體制作: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葛粉圓子
徽州山區盛產葛根,性涼味甜.葛根榨洗出粉名葛粉,又名山粉,徽州民間常用以制作點心類食品.
葛粉圓子是將豬肥膘、白糖等做成圓球狀餡心,先滾上一層葛粉,如此三四次,然后上籠,蒸至外皮呈黑色發亮并有小泡時即成.此圓子質地柔韌有勁,味香甜,有清心明目之效.
黃山火腿
由農家圈養,多食五谷雜糧,少食飼料,所以肉質更鮮美。每年臘月宰殺,入缸腌制一兩個月。逢晴朗天氣,出缸日曬數日。火腿脫水、滴油,色澤微紅晶亮最佳。然后懸于干燥通風的室內,紗窗密封,久置后火腿表面出現保護層。食用前刨去表層,瘦肉部分棕紅,肥肉部分晶亮淡黃。
食用方法:
清蒸:
用白豆腐或豆腐干或梅干菜等放于盤底(不要放鹽),火腿切成薄片均勻鋪于上面,入鍋蒸十分鐘左右。也可用雞蛋攪拌均勻,火腿切成薄片灑在上面,入鍋蒸熟。
炒:
火腿切片,配辣椒或其他菜暴炒。
燉:
火腿切塊,配鮮筍或其他菜慢燉。
湯:
火腿切成碎末,配其他菜做湯。(火腿比較咸,注意少放鹽)
徽州臭豆腐
俗名"大呆臭".相傳是皖籍徽人王致和和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制.他在京城開設"致和祥"豆腐店,經營大呆臭.康熙皇帝親嘗了致和祥的大呆臭之后,贊不絕口,御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徽州大呆臭從此名聲大振.徽州各地的臭豆腐如雨后春筍,至今常盛不衰,與浙江紹興的臭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干成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徽州大呆臭,表面為灰、蘭、黑綜合色,內里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這道奇特的美食,恐怕只有來黃山的人才能嘗到.
兩種吃法:
(1)油煎法:入鍋用菜油煎炸,大豆臭自動封皮,且起皺,色澤灰藍見黃,煎好后撈出,加入你自己愛吃的配料,如辣椒醬、青蔥等,吃起來皮脆肉嫩初聞有臭味,入口則異香.
(2)燒燴法:用菜油在旺火燒鍋中將大呆臭煎烤至封皮微皺時,加入蔥末、姜末、紅椒片、味精、白糖、精鹽、肉湯、醬油燒燴數分鐘,顛翻幾下,起鍋裝盤即吃.味道鮮美爽口,似臭則實香.另有蒸吃法、湯食法、皆清香撲鼻,味道美不可言.
石頭馃
又稱"豆黃肉馃","徽州傳統小吃.它屬于一種餅類,里面的餡是由肉和黃豆組成,再用面粉包裹著,放到平底的鍋上滴些油,再用石頭壓,不停的去壓它,壓的越脆越好吃.故名叫石頭馃.這種食品容易存放,所以也是當時徽商外出經商時在路中食用的干糧了.現在隨著我們的口味不同,里面的餡也可有多種了,但是味道還是不錯的.歷史上,徽州馃的制作技術曾由徽商帶到揚州,讓微服私訪的乾隆皇帝品嘗后稱贊.
五城茶干
五城茶干是黃山傳統特產.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意外得嘗,贊不絕口.該茶干以配料講究、制作精細、色香味美而著稱.它是將黃豆漿液過濾后,用傳統方法緊壓,加配料熬煮而成的.主要原配料有優質大豆、原醬、冰糖、香油、丁香、桂皮、大香等.含有植物蛋白質、還原糖等多種營養成分.五城茶干是品茗之佐餐,下酒之佳肴,其味美爽口,老幼皆宜.
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是徽州特色小吃。
“蟹殼黃”又稱火爐餅,以上等精面粉、凈肥膘肉、梅干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制作皮、餡,經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系在特制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于爐的內壁,經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凈后焙烤,前后在數小時而成。因經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由于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利于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白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后酥松油潤而不膩。
“救駕燒餅”名稱由來:相傳1357年,朱元璋避難來到徽州一農家,饑餓難當,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愛吃的燒餅給朱元璋充饑,吃的他是滿口生香,大為贊賞。次年稱帝時,沒忘這農戶的救命之恩,說救駕有功,就冊封為救駕燒餅吧。
又稱火爐餅,是一種用干菜和豬肉丁作餡的小燒餅.經火爐烤熟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它以上等霉干菜和鮮肥肉丁作餡,經炭火從特制的烤爐中慢慢地烤炙而成,因外觀似煮熟的大螃蟹殼黃色彩,故名,是理想的茶點和早點.剛出爐的蟹殼黃奇香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其味雋永.制法: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搟成多層次的面卷,再包上餡,置烤爐烤熟即可.能存放一周而不壞,適合旅途食用.
徽州蒸餃
用圓形面皮包做成弦月形餃子,上籠蒸十多分鐘即成,用餡原料有鮮肉、豆腐、冬瓜、南瓜、豬血等多種,加上香菇、木耳、開洋、火腿丁等配料和蔥、姜、蒜、鹽、醬油、味精等佐料.
裹粽
徽州民間小吃.米粽全國各地都有,但徽州地區的粽子卻獨具風味,在包法、形狀、內容上都與眾不同.徽州裹粽大多是枕頭粽.長大肥碩,兩道捆索,四只角,形如枕頭.其品種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棗栗粽、豆沙粽、紅豆粽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灰汁粽",灰汁粽先用草木灰濾水拌糯米裹制而成,因堿性重,粘性強,吃起來特別可口綿軟,又便于短期存放,所以深受食客青睞.
黃山河螺絲
黃山風味小吃。黃山市境內溪水清澈,淺底盡沙,沒有污染,所產之螺絲,質地高出田螺一籌。肉青白細嫩,且無泥腥氣。黃山河螺絲略小于田螺,加工時,先剪去其尾端,配上油、鹽、蔥、姜、醋,入鍋燒炒,滋味特別鮮美,深受食客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