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有山西省共有的美味面食,更有著臨汾特有的地方小吃。油炸食物、雜糧細做的當?shù)氐拿朗,堪稱臨汾飲食特色所在。二燒麥、元宵、羊雜燴、油炸撒子、豬血灌腸等小吃更是普及至街頭攤點,是當?shù)厥晨秃萌ブ帯?/p>
臨汾美食小吃推薦
元宵
元宵是我國人民普遍喜食的一種風味小吃,山西省內(nèi)的元宵尤以南門洞元宵、洪洞元宵、太原的老鼠窟元宵最為知名。
洪洞元宵在宋代已享有盛名。洪洞元宵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霍泉水澆灌的糯米品質(zhì)優(yōu)良的緣故。據(jù)說,這種糯米曾與”沁州黃“小米共同被選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
浮山燒麥
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里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贊不絕口,回宮后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相關(guān)典故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F(xiàn)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油炸撒子
馓子,是洪洞縣獨有的一種油炸食品。油炸馓子用上等麥子磨的面粉,加少許食鹽和調(diào)料,用水調(diào)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條狀,環(huán)繞排滿盆中,上面灑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面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粗細均勻一致,折疊造型,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絲套環(huán)的黃脆脆的金馓子。出鍋的馓子,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如金條纏繞,九曲十彎,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愛不已。
洪洞縣參加祭水炸馓子的最后一位師傅為梁二爺(已去世),現(xiàn)在炸馓子的傳人為楊永祥。
羊雜燴
羊雜燴又名羊雜碎,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等混合燴制而成,是臨汾洪洞縣的特產(chǎn),最早出現(xiàn)于元代。
羊雜碎,貴在羊雜碎雜、碎。不雜不碎,吃起來就沒滋味。羊雜碎集羊內(nèi)臟于一鍋,形色繁多,肉質(zhì)各異,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湯鮮味美,入口生津,營養(yǎng)豐富,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著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體生熱,一碗吃完,則熱汗淋漓。既經(jīng)濟實惠,又食用方便。
豬血灌腸
豬血灌腸是臨汾霍州的傳統(tǒng)名食之一,主料是豬血,配以豆芽等。在山西,一年四季街頭巷尾均有攤點銷售山西小吃豬血灌腸,它既可涼吃,亦可炒吃。創(chuàng)制于清朝中葉,加工精細,風味獨特,是譽滿三晉之佳品。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西太后與光緒皇帝出逃西安,歇足于霍州,霍州名廚為其制作御宴。西太后、光緒皇帝與諸大臣對豬血灌腸贊不絕口,故此成為一道傳統(tǒng)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