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緊鄰吉林、黑龍江兩省,這里的飲食除了富有蒙古族特色外,還深深受東北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位于科爾沁草原腹地的蒙古族聚居區,飲食以蒙古族風味為主,肉食、乳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這里著名的美食有烤羊腿、手扒肉、奶皮子、奶酪等美,深受當地人們喜愛。居住在興安的漢族、滿族等其他民族人們受東北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多以米、面食為主食,口味偏重,燒烤、沾醬菜、燉菜等都是人們喜愛的日常美食。
興安地區擁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小吃,蒙古餡餅、蕎麥掛面、王小二大餅等就是興安小吃的代表,他們融合了當地各民族傳統的飲食習慣制作而成,選料講究、噴香味美。
興安盟美食推薦
奶豆腐
蒙古語稱“胡日達”。將取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經慢火熬煮——隨煮隨攪,除去汁液,加適量烏日莫——待形成軟面團狀時,倒入雕有圖案的奶豆腐模具里,成形后在陽光下晾曬至干即為奶豆腐。奶豆腐模具上有桃、石榴、月餅、魚、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多種形狀。
奶酪
蒙古語稱“比西樂格”。將提取烏日莫后的酸奶放在溫熱處發酵,等其沉淀后,把沉淀下來的粉塊裝入布袋,壓出液汁,再捏成各種形狀,晾干后即成奶酪。
香脆可口的奶皮子
每年的8——10月分,是制作奶皮子的最佳季節。因為,這個時間的奶汁稠,制作的奶皮子厚。制作奶皮子,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熬煉。熬煉時,先將鮮奶倒在干凈的鋼精鍋內,火的溫度不宜高,也不宜低。待鮮奶滾沸后,用飯勺上下揚。這時,奶子上面就出現了許多白泡,直到不便用勺再揚為止。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據傳,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東征西伐期間,掌管伙食的官員,為了縮短成吉思汗的吃飯時間,以便讓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經常吃的烤整羊,改為切塊燒烤了。當時,成吉思汗戰事繁忙,并沒有留意這些事。而侍從卻天天向給他端一盤烤羊腿讓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質酥香、焦脆、不膻不膩,他非常愛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還對烤羊腿贊賞一番。從此,牧民們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隨著時間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廚師,吸取民間烤羊腿的精華,實行科學烹調,它就逐步成為當今賓館、飯店的名肴,受到人們的注目和青睞。到鄂爾多斯草原觀光游覽,暢飲馬奶酒,飽飽吃上幾頓烤羊腿,對初來乍到的人來說,這是多么美的一種享受啊!
蒙古族美食-烤全羊
烤全羊原始的烤全羊,是將去皮開膛的整羊架于火上烘烤。燒烤時要用杏木疙瘩燒旺的紅火,火硬而無煙方可。用手將白條羊在火上左右翻轉,一直烤到表面焦黃,油滴外滲,香味噴發,里外皆熟為止。烤熟后從架子上卸下,用刀割而食之,既不加油鹽,也不加其他作料。后來,烤全羊變了一種做法,即先把洗凈的全羊放在淡鹽水里或配有調料的料湯中浸泡,然后放大鍋里煮至半熟,最后再架于火上燒烤。但這種吃法失去了原始烤全羊純樸天然的香味,其實不能算作地道的烤全羊。因為烤全羊費工費時,所以即使是蒙古人也不常食用,只有貴客臨門時,才作為宴客的佳肴予以制作。比烤全羊簡單一些的是烤羊腿或烤羊尾,做法與烤全羊相同。烤好的羊腿,肉絲焦嫩鮮美。羊尾全是白花花的肥肉,在火上烘烤一段時間后,油汁大都滲出來,剩下的肉質纖維脆而不糊,油而不膩,是蒙古族宴席上的一道傳統名菜。
蒙古族的飲食-手扒肉
手扒肉蒙古語稱“布胡樂”。其做法是將全羊切成若干塊,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作料,煮沸片刻后起鍋,置于大盤中食用。手扒肉味鮮肉嫩,富有營養,是喜慶大典、佳節良辰或招待賓客的佳品。
王小二大餅
內蒙古傳統食品。又稱吊爐大講。系興安盟已故回族廚師王小二創制。以高筋面粉、水、堿制成餅坯,用吊爐烤制而成。涼水加精鹽、食堿攪勻,倒入適量面粉調成軟性面團。靜置后成長方片.提起摔薄,抹上制好的軟油酥,疊折、神拉、盤坯、下劑,成適度大小的圓餅放入吊爐,經翻烤至熟即可。這種食品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食用方便,經濟實惠。因此美名流傳。
蒙古餡餅
成品皮薄透亮,金黃油亮,鮮香可口。
工藝:用面粉、清水和成面團,摘劑,包牛、羊肉餡,經烙制而成。制餅坯:將清水徐徐倒入面粉中,邊倒邊攪,至面團軟而有彈性,再搓條、揪劑,搟成圓餅坯;制餡:羊肉或牛肉600克剁成肉泥,大蔥100克切碎成末,加豆油50克及精鹽、味精、花椒粉、姜末,拌勻成餡;烹制:將餅坯放在左手掌上,把餡放入餅心,邊用餡勻往餅心攏餡,邊用左手的五指和虎口一張一弛地收口。然后用手拍扁使餡分布均勻。在用少量油擦拭并燒熱的烙鍋中,貼上餡餅。開始時用大火,快熟時轉用小火,三翻兩烙,見兩面金黃,皮鼓起,即成。
蕎麥掛面
特點:
①色澤:暗黃綠色;氣味:無霉、酸、堿味及其他異味,具有蕎麥特有的清香味。②熟調性:煮熟后不糊,不渾湯,口感不黏不牙磣,柔軟爽口,熟斷條率<10%,不整齊度<15%,其中自然斷條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