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那么宣城有什么特產?宣城特產有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宣城特產。
宣城特產:
1、宣木瓜
宣木瓜是安徽宣城特產,產于宣州區的水東、孫埠、新田、周王、溪口、金壩等鄉鎮,涇縣、寧國也有少量生產。宣木瓜性溫,味酸澀,有舒筋活絡、祛風濕痹等癥。古代醫藥學家陶弘景、蘇頌、李時珍都有較高評價。《本草綱目》載:“木瓜處處有之,而宣城者最佳”,故有宣木瓜之稱。宣州區種植的宣木瓜,已有1500余年歷史,早在南北朝時期已定為“貢品”。
2、南湖蟹
南湖蟹產于南漪湖、水陽江及郎川河水域,具有個體大、蟹黃多、肉味鮮,營養豐富等特點。尤以南漪湖被列為全省八大水產基地之一,引進“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廠化育苗技術”,1987年已試產成功。
3、南湖銀魚
南湖銀魚產于南漪湖,是宣城市一大名特產品,。它晶瑩透明,肉細骨軟,鮮美可口,營養豐富,可以鱔食、炒食或燒湯。以燒湯為上乘,味鮮而不腥,湯濃而不濁,肉肥而不膩,為淡魚中的珍品。南湖銀魚,每年7月上旬開捕,年產量10-25萬公斤。大宗產品均加工成干貨,有“油條”和“汛條”兩種,以“油條”為佳,暢銷國內外市場。
4、“大紅袍”板栗
“大紅袍”板栗產于廣德縣的新杭鄉、磚橋鄉和流洞鎮一帶,以金雞籠村的產品最著名。產品獨具風味,結實飽滿,粒大均勻,色澤鮮艷,果味甘甜,糯性強,耐貯藏。金雞籠村的板栗,系清代貢品,據傳慈禧太后第一次見到這又大又圓,紅得發亮的板栗時,愛不釋手,并指著管押運的官員說:“這栗子比你的大紅袍還要亮”,這就是“大紅袍”板栗得名的由來。“大紅袍”板栗,不僅是國內市場的緊俏貨,還遠銷日本、香港和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
5、敬亭綠雪茶
敬亭綠雪產于宣城敬亭山麓,該茶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已頗負盛名。其形如雀舌,色澤翠綠身披白毫,沖泡后湯清色碧,香郁甘甜,片片勻凈,猶如綠霧結頂,雪片紛飛,故名之日“敬亭綠雪”。明末清初,因遭戰火破壞,敬亭綠雪采制失傳,中斷了生產。1972年始著手挖掘傳統工藝,1978年恢復生產。1979年被列為全省名茶,1983年獲國家外經部榮譽證書,為出口名茶之一,1987年又被評為省優名茶。
6、太極云毫茶
太極云毫產于廣德縣。久負世盛名,190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廣德云霧”茶,曾獲國際金牌大獎。1989年經專家考證,為恢復歷史名茶,“廣德云霧”茶,更名為“太極云毫”,被評為省級名茶特產。“太極云毫”,茶形細潔,色澤深綠,沖泡后清香可口,回味悠長。
7、鴨腳包
鴨腳包是選用安徽一帶特有麻鴨的鴨掌,采用特殊腌制工藝,在鴨掌內裹以特殊腌制的鴨心,外面用特殊腌制的鴨腸纏繞。這包的內容最早是用肥肉的,因有油,非常香,也有用瘦肉的,后來是包一個特殊腌制的鴨心,為了使味道獨特,有的還在里面包上一只辣椒,然后用特殊腌制的鴨腸子一圈一圈地纏緊,這樣制好的鴨腳包是要放在糖、鹽、醬油和特制香料的鹵水中腌制,腌制一定的時間后取出晾干,吃時上鍋蒸熟,本品特色是香味四溢,老少皆宜,最適合飲酒人士佐用。
8、吊瓜子
吊瓜子本名栝樓子,因其形狀似小西瓜,果實從藤上向下掛,故名"吊瓜"。吊瓜子是安徽有名的特產,瓜籽質脆肉滿,香氣濃厚。吊瓜籽營養成分豐富,藥用價值顯著,據《本草綱目》記載,吊瓜子有健胃、潤肺、化痰、散結、滑腸作用,主治痰熱咳嗽、肺痰咳血、胸悶、消瀉和便秘等癥,是不可多得的藥膳食品。熟吊瓜子是經傳統配方采用現代工藝精制而成,其味獨特,清香,是休閑品嘗、贈送親友的時尚禮品。
9、琴魚
產于涇縣的琴溪河,并因此而得名,遠在唐、宋時已是名貴珍奇的特產。宋代詩人梅堯臣賦《琴魚》詩一首,詩中曰:
大魚人騎天上去,留得小魚來按觴。吾物五鄉不須念,大官常饌有肥羊。
10、.獼猴桃
產于寧國市的東岸、霞西、胡樂和涇縣的汀溪、愛民、蔡村,蘇紅、黃田等地。全市年產鮮果45萬公斤。
涇縣的汀溪、丁橋鄉興建了獼猴桃飲料廠,用優質礦泉水釀制獼猴桃果酒、果汁、汽水、香檳等飲料,銷往上海、南京、無錫等地、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廣德、涇縣試驗人工育苗栽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已由國家投資興建了獼猴桃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