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全國最被低估的吃貨天堂,河南絕對榜上有名。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食品品牌都在河南誕生。
衛龍辣條的大本營在河南漯河,三全、思念等水餃巨頭也來自河南。還有雙匯、蜜雪冰城、王守義十三香等河南食品都占據了中國人的餐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河南其實還是中國方便面第一大省,方便面產量常年位居榜首。
豫竹、北京方便面等方便面品牌都有著河南“戶口”。白象更是躋身中國方便面品牌頭部梯隊,還因為不用土坑酸菜、扶持殘疾人等原因被網友們稱為“國貨之光”。
河南這個“方便面王國”,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
河南,
真·方便面王國
說到哪里的人最愛吃方便面,我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韓國與日本。其實中國也是數一數二的方便面消費大國。
2020年,中國方便面消費量達463.6億份,占全球總量的40%,平均每個中國人一年要吃掉約33包方便面[1]。
△方便面的香氣,在深夜最撫慰人心/wiki
而在中國方便面界中,河南可謂是扛把子的存在。
早在2004年,河南方便面產量就占全國總產量的32.7%,是中國最大的方便面生產基地[2]。那時,平均每三包國產方便面中,就有一包來自河南。
到2020年,據國家統計局,中國方便面產量為556.8萬噸,其中河南產量為99.6萬噸,約占全國的17.9%,雖然比例有所下滑,但仍在各省份中排行第一[3]。
要是以每包方便面重100克、長20厘米來計算,2020年,河南一年生產的方便面就夠繞地球五圈。
除了有首屈一指的方便面產量,河南省內還不乏規模龐大的方便面企業。
據《經濟視點報》報道,在2007年時,河南方便面產值約97億元,其中,白象方便面占據半壁江山,產值達40多億,斯美特將近20億。當年河南方便面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就有10家[4]。
2022年,天眼查顯示河南方便面企業已接近300家[5]。河南全省各地還形成了四大“方便面幫派”,北到新鄉,南到漯河,都有方便面企業的身影。
比如白象、天方等品牌就屬于鄭州產業集群;斯美特、豫竹等品牌則主導了豫北集群;豫南集群則以南街村為代表;而豫東集群則有科迪、木蘭等小眾品牌[4]。
這些河南方便面品牌有不少曾經都火到外省,占據了許多80、90后的童年記憶。
比如許多人的方便面初體驗——“北京方便面”就不來自北京,而是河南南街村集團的頭牌。把麻辣味北京方便面的面餅捏碎后再撒上干料,簡直是人間美味。
還有被許多山西晉城人視作一方鄉愁的豫竹方便面,也是河南籍。它是晉城人早餐標配——肉丸方便面中不可替代的原料。沒有了豫竹方便面的肉丸方便面就像胡辣湯里面沒放胡椒一樣失去了靈魂。
在河南省內,方便面也占據著舉重若輕的地位。不少河南人走親訪友時都會拎一箱方便面作為見面禮,他們還將方便面與當地傳統美食結合,把方便面吃出新花樣。
比如有些河南新鄉人就會用胡辣湯來泡方便面,一碗下肚,早餐午餐都不用愁了。還有人則將方便面與河南燜面結合,制出燜方便面,可以說是物盡其用了。
中原糧倉,
特產方便面
河南之所以能成為“方便面王國”,這要從上世紀的歷史說起。
1970年,上海益民食品四廠成功試制出中國第一份油炸方便面,開啟了中國方便面行業的序章[6]。
到了80年代,許多省市都陸續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方便面這一舶來品逐漸成為飲食潮流,華豐、龍豐等品牌一度銷售火爆。
△小時候最快樂的事就是偷吃泡面
在這一趨勢下,河南人也進入到方便面市場這片藍海。1984年,河南的豫竹方便面廠應運而生[7]。
不過,那時候的中國方便面還處于放養階段,缺乏較為統一的標準,也沒有形成產業規模。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針對方便面質量良莠不齊的狀況,制定了方便面質量國家標準,對方便面的技術要求、包裝等進行了規范[8]。
與此同時,中國也逐步放開了糧油政策,使糧油可以自由貿易,這意味著方便面的大量生產不再受嚴格的糧油計劃管理體制限制[9]。
于是,各地的方便面企業迅速做大做強。一些外資品牌,如康師傅、統一也相繼在中國大陸布點設廠。到1995年底,中國方便面生產廠家達到1000多家[10]。
△康師傅方便面的生產線
此時的方便面市場高速發展且競爭激烈,而河南方便面在其中脫穎而出的秘訣,離不開河南得天獨厚的農業優勢。
河南不僅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而且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2021年末,河南糧食總產量達6544.2萬噸,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二,小麥總產量更是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3]。
△金燦燦的小麥正在被收割
光有糧食還不夠,由于工業基礎薄弱,曾經的河南在食品產業鏈上只能做“糧食搬運工”,把原材料送到外省加工后再返銷河南。
為改變這樣的被動地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河南省提出“圍繞農業上工業,上了工業促農業,大搞農產品加工增值”的經濟發展戰略[11],重點發展食品工業,關注優質小麥和小麥制品的加工。
這使得河南的糧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憑借龐大的糧食產量,河南不僅能生產巨量的方便面,還是全國首屈一指的饅頭、湯圓、餃子等食品生產基地。
于是,河南不但是“中原糧倉”,還成了“中國廚房”。再加上河南地處中原,四通八達,產品可以便捷地銷售至全國。
在這樣有利的環境下,河南的各路資本都到方便面市場中分一杯羹。
比如白象、天方是民營資本創立的私人企業。而豫竹方便面來自焦作市方便面廠,后者的實際控制人是焦作市財政局。
位于河南漯河的南街村則是舉全村之力創辦集體企業,形成了從面粉到方便面的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1991年,南街村還成為了河南省首個“億元村”,生產的“北京方便面”火到了北方許多省份[12][13]。
火遍中原的它們,
走不出去
不過,隨著康師傅、統一等品牌在中國大陸逐漸發展壯大,如今河南方便面的日子沒那么好過了。它們和許多本土方便面品牌一樣夾縫求生,難以走出地方市場。
不少河南大學生在出省后就會發現一個悲傷的現實: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的方便面,竟然要網購才能買到。
2020年,中國方便面市場中,康師傅、統一、今麥郎銷售額占據前三,總市場占比為72%[14]。
其中,康師傅在國內的銷售份額高達46%,而來自河南的白象方便面僅占7%,其他河南方便面品牌的市場份額更是可以忽略不計[14]。
頭部的幾家方便面巨頭幾乎占據了超市貨架最明顯的位置,而其他方便面就只好擠在不起眼的角落,看不見、買不到也就不稀奇了。
與此同時,不營銷、廣告少,幾乎是所有河南方便面品牌的標簽。河南省食品工業辦公室原主任陳振杰還曾直言“忽視對企業品牌的宣傳,導致河南方便面整體知名度過低”[4]。
從地方做起的品牌,如果想要獲得更大范圍的成功,廣告宣傳幾乎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同樣產自河南的衛龍,1999年成立后便不斷通過廣告來打開省內市場。2010年之后,衛龍還邀請多個明星代言,試水線上、擴張產能,最終得以在全國市場迅速鋪開[15]。
反觀河南方便面,除了因為315突然爆火的白象,對于外省00后來說,其他品牌簡直就是默默無聞的小透明。
就算是吃著河南方便面長大的80、90后,與這些產品廣告相關的記憶,可能也還停留在三十多年前天方方便面的“脆酥香,數天方,吃天方,味最香”。
并且這些年來,各種外賣與速食產品橫空出世,也影響了傳統方便面的生存空間[16],就連康師傅、統一的傳統方便面都已增長乏力,更別說河南本土的方便面企業了[17][18]。
大多河南方便面企業只能守著一些地方市場“圈地自萌”。但好在它們經過三十多年的傳承,已經扎根在中原人的飲食體系中,成為不少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食材。
在河南,北京方便面是一種羊肉湯吃法的靈魂,缺了它,這碗湯就會被扣上“不正宗”的標簽。
還有些愛吃饃的山西人會把河南方便面的調料包撒在饃上,享受來自中原的獨特風味。這些吃法要是用在一些大牌方便面上,可能就“沒內味”了。
△山西的饃,也可以用河南方便面調料調味
最終,那些早早“發家”的河南方便面企業雖然沒能跟上時代的列車,但也成為了中原人的一種文化記憶,并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為游子們帶去一方鄉愁。
就如一位河南網友分享的那樣,“我在歐洲留學,凌晨三點,家里什么都有,我倒了杯牛奶,打開了第二包北京方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