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陪面是河南的傳統名菜。它包括著“糖醋溜魚”與“陪面兩個內容。“糖醋溜魚”以鯉魚為上品,尤以黃河鯉魚為最佳。據《清稗類抄》載:“黃河之鯉甚佳,以開封為最……,甘鮮肥嫩,可稱珍品。”
由于鯉魚質地優良,加之歷史上“鯉魚跳龍門”的神話傳元,所以自古以來,從官衙到民間,以鯉魚為料的“糖醋溜魚¨成為喜慶宴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鯉魚陪面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京都汴梁,不僅宮庭里有這道菜,就在民間飯館里也有出售,只是沒有“陪面”。那時,有個叫宋五嫂的,善作此菜,頗為有名。以后,金兵入侵,北宋南遷,宋五嫂也隨著遷到臨安,在錢塘門外開飯館,仍作“糖醋溜魚”。
現在浙江的“西湖醋魚,即是由“糖醋溜魚”沿襲而來的。1900年7月,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逃避八國聯軍之難,取道開封返回北京時,曾在汴京少留,開封府衙派名廚備膳,貢奉“糖醋溜鯉魚”這道名菜,光緒和慈禧吃后連聲叫好。
光緒稱贊為“古都一佳肴”;慈禧高興地說:“膳后忘返”。隨身太監心領神會,提筆書寫一聯:“溜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賜給開封府以示表彰。
▽鯉魚陪面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河南“糖醋溜魚”這道菜之所以久負盛名,是由于它造料嚴謹,制作講究,多是取用一斤半左右的鯉魚,經過初步加工之后,兩側解成瓦壟形花紋,下油鍋中炸透,然后用適量白糖、香醋、姜末、料酒、食鹽、蔥花等作料,對入開水,勾入流水欠,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和,放進炸魚,潑上欠汁,從而使這個菜色澤柿紅透亮,魚肉鮮嫩,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鯉魚陪面則是歷代廚師在“溜魚的基礎上,將“糖醋溜魚和“陪面兩個不同的菜肴配套而成的一種新風味。“陪面,又稱“龍須面。據《如孟錄》載:明清兩代,古都開封每逢舊歷二月初二,所謂“龍抬頭”之時,達官顯貴以至民間,都以細面條相互饋贈,稱之為“龍須面,以呈吉祥之意。
當時這種面只用水煮,取其柔軟筋香的風味。以后改為焙制方法,用油炸之使其酥脆吸汁,和菜肴汁水同食,故稱“陪面”,也叫“扛面。一九三0年前后,河南名廚蘇永秀,采用薄如紙的餛飩皮,切成細絲,用油炸成色澤金黃,蓬松脆香的“龍須面”,蓋在做好的“糖醋溜魚上面,客人既可食魚,又可以面蘸汁同餐,別有風味,逐漸傳開。
以后,山西拉面傳入開封,人們又用不零不亂、細如發絲的“龍須面”和“溜魚”搭配起來,客人吃過魚后,再把魚汁重新烘一下,倒入“陪面”上,使人吃后,既有魚肉鮮嫩之美又有陪面酥香之樂,起到一個菜肴兩種風味的作用。
故有“先食龍肉,后吃龍須”之美說。過去,開封民間有句口頭禪:“有酒沒菜不成席”;如今中原大地又有一句口頭禪:“溜魚陪面,待客必全”。“鯉魚陪面已成為大小宴會不可缺少的一種美饌佳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