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第一樓的小籠包子,形美,味鮮,提起來象燈籠,放下似菊花,灌湯流油,濃而不膩,軟香利口,老少皆宜。
▽“第一樓”小籠包子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這個遐邇聞名的風味小吃,為啥稱為“第一樓小籠包子”呢?起話長。包子自古有之,開封尤多。據資料記載:北宋年間,繁華的汴梁市場上就有名目繁多的梅花包子、諸色包子,等等。
第一樓的包子與歷史上的包子有何淵緣,自然無任何考證,但可以相信,這個群眾喜愛的品種,也是歷代相傳,相當悠久的。目前的“第一樓”包子,與包子的創始人有關。
早在七十多年前,自幼賣包子的黃繼善夫婦,在汴梁偏辟小巷的小樓上開設一個包子,每天一開門,顧客就蜂擁而入,座無虛席,群眾稱它為“第一樓”。解放后,包子鋪遷到鼓樓廣場的一個二層樓內,仍掛上“第一樓”金字大匾。
這里餐廳不大,但粉墻懸畫,窗明幾凈,十數張餐桌,總是坐得滿滿當當。
▽“第一樓”小籠包子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第一樓包子制餡是將豬肉后腿去骨剔筋,攪成肉泥,加入一定比例的醬油、料酒、味精、白糖、姜末等,每十斤肉還要再加入二斤小磨香油;包子皮和好后還要重新摔打。
外行人認為一看就會,配方一抄就行,豈不知黃氏包子的絕招并非輕而易舉可以學去。拿調餡來說,不僅要甜咸均勻,還要吃水而不瀉,才能使包子不爛,鮮美可口;和面得三軟三硬,然后拉又摔,直到面性柔韌,光滑如綢,才會拿不破,蒸不爛。
這些既須有眼力,還得有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