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高山面臨海洋,春來得特別早。每到4月間,群山小溪匯成的綏芬河便汩汩流水,逶迤東去,流完它在我國境內的最后一段路程。這時,河邊經常看到行人手拎初綻新綠的柳枝,串著一串桔紅色的金灘頭。
剛出水的魚兒不停地扭動著身子,甩著尾巴。這就是以味鮮出名的綏芬河一大名產灘頭魚。
▽綏芬灘頭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灘頭魚的學名叫亞細亞陸魚。它象鮭魚一樣,是一種生在河里、長在海里、溯河回游性魚類。每年春天4至6月,成年灘頭魚便成群結隊地從日本海游入綏芬河繁衍后代。
魚分三批,三批三樣:4月初,綏芬河剛剛解凍,游來了第一批。魚身兩側各有一條寬寬的桔紅色條紋,太陽一照,發出金色光芒。因此稱為金灘頭;第二批在5月初到來,體側條紋為閃亮的銀白色,稱為銀灘頭。
這兩批魚數量不大,個頭也較小每條一斤左右。6月初游來了第三批。魚個大體肥,數量也較前兩批為多。魚身條紋濃黑,得名黑灘頭,民間戲稱“黑大個兒”。三批過后,戛然而止。
這種魚肉鮮味美,煎、炸、清燉、紅燒或烹湯,無論怎么做,都不失其鮮美。有一種做法十分別致:輕輕過油,使魚色嫩黃;再以清水烹湯,將魚入湯煮透。此時大地上的韭菜已出土。
將嫩綠的韭葉切成半寸,撒在湯內。這種做法,無論吃肉喝湯,都清香可口,色味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