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盆景藝術,歷史悠久。相傳唐代已有流傳,明、清盛行一時。清朝李斗著《揚州畫舫錄》中,多處提到揚州盆景當時揚州為兩淮鹽運中心,是國內商業資本集中地之一,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
明清時代,揚州的畫風和造園之風很盛,這對揚州盆景表達畫意有深刻的影響。
▽揚州盆景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揚州盆景雖小,但不少盆栽植物的壽命卻非常悠長。在揚州市西郊的瘦西湖公園里,至今還保存著一盆古柏,這盆古柏距今已近四百年之久,是古剎天寧寺中的舊物,為明末所植其干高二尺,屈曲如虬龍,樹皮僅余三分之一,樹端如蒼龍翹首,頭頂一朵大如缸口的“云片”,足見那時的揚州盆景藝術已十分高超。
揚州盆景,從觀賞內容來看,分觀葉、觀花、觀果三類;從景物布局來看,有樹樁、山水和水旱三種。觀葉類有松、柏、榆、楊(瓜子黃楊)銀杏、蒲草等;觀花類有迎春、春梅、碧桃;觀果類有柑桔、金柑、香、佛手,文旦等。
樹樁盆景以觀葉類的松、柏、榆、楊為主。一般以年久(齡)、盆古(盆齡)、藝高(剪扎藝術品為名)。揚州盆景藝術以獨特的風格和高超的藝術水平,自成一派,并流傳到蘇北各地,如南通、如皋和泰州等。
各地在盆景藝術處理上有大同小異,主要有“東路”和“西路”之別。所謂“東路”,即是指揚州東面的南通、如皋一帶,又稱“通派”;“西路”是指西面的揚州、泰州一帶,又稱“揚派”。
揚州樹樁盆景的風格特點是整飾、壯觀。它采用以扎為主的造型方法,貴在自幼培養,特別講究功深。猶如繪畫中的“工筆細描”。它兼有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揚州樹樁盆景在造型上,主要有以下特點:寸三彎,這是根據中國畫“枝無寸直”的畫理而創造的一種扎片棕法。
即用棕絲將每寸枝干纏成三彎,最后不留下束縛的痕跡,而使葉面平展。云片,意即如空中的朵朵云彩。這是揚州樹樁盆景的扎片形式。它是用“一寸三彎”的棕法扎成的。
功深的能夠達到在“云片”的上面,若放一盤清水,絕不致有點滴外溢。“云片”多寡,主要根據樹木大小和樹形而定,可一至九片。一至二層的稱為“臺式,多層的稱為“巧云式”頂部多呈圓形,中下片為掌形。
彎,這是揚州樹樁盆景的樹木主干的造型特點。因處理手法不同,而分“游龍彎”和“兩彎半”兩種。疙瘩,這是揚州樹樁盆景的另一形式。即在樹木幼小的時候,將主干基部打一個死結,或繞一圓圈,成疙瘩形狀,從而顯示出蒼古和奇特的造型。
提根,即將樹木的根部逐年向上提,使其拔地而起,呈現龍盤虎踞之勢。揚州樹樁盆景,常以山石散布在盆中,人們慣稱“點石”。植物有了山石作對比和襯托,往往以數寸或盈尺的樹木顯現出參天的氣勢,形成了自然“點石”與植物的巧妙配合,并使人感到樹石之間,顧盼有情,高低參差,各有氣勢。
揚州盆景還有一種獨特的“水旱式”,即在盆中一部分盛土,而另一部分貯水,水面與早地的比例一般各占一半,既有山水,又有樹木,別有一番情趣。過去,揚州樹樁盆景單純要求仿古;揚州山石盆景大多搞有石拱的“怪石型”盆景如今,推陳出新,有了很大發展,樹樁盆景的人工剪扎要求符合自然,并吸取兄弟流派的技藝和經驗,山石盆景以模仿山水畫和真山真水為主;并且在盆景中巧妙地布置盆景配件,創造出許多具有特定內容的作品來。
在我國盆景藝術中,揚州盆景與蘇州派、四川派、嶺南派、上海派的盆景并駕齊驅,而且獨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