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鯉魚,是一道既講刀工又講形態,既講火候又講口味的功夫菜,內蒙古西部地區,地處黃河中游,盛產馳名中外的黃河鯉魚,用鯉魚烹制的佳肴不下幾十個品種。
▽松鼠鯉魚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國人民對黃河鯉魚就倍加贊賞,稱之為“諸魚之長”。《神農書》載:“鯉為魚王,無大小,脊旁鱗三十六。鱗上有小黑點,文有赤白黃三種。春秋時期,人們把它做為貴重的禮品相互饋贈。
如孔子得了兒子,魯昭公便送去鯉魚作賀禮(見《史記索穩孔子世家》)。《詩經》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飲御諸友,鱉膾鯉”,直到漢朝仍有“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的贊美詩句,可見黃河鯉魚是當時的名產,“膾鯉”則是當時的名菜宋朝時大醫學家蘇頌,把它列為“食品上味”。
▽松鼠鯉魚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用鯉魚一尾,去鱗、掏腮、取臟后洗凈。由尾部順魚脊刺下刀,將魚片成兩扇,再在魚肉上剞上麥穗花刀,放在盤內,撒上精鹽,淋上料酒喂好,再涂上一層淀粉,提取魚尾,抖開麥穗。
用七成熱的油進行旺火炸魚呈深黃色取出魚頭魚尾對齊,把原料擺在盤內。將油、醋、糖、料酒、松子、口蘑、青豆、鮮湯、濕淀粉、蔥、姜、蒜末放在碗內調成汁。用油勺置旺火上燒熱,將兌好的汁倒入攪拌一下,加明油炒成油汁澆在炸好的魚身上即成。
這道皮酥肉嫩、甜酸醇鮮,膾炙人口,以形似松鼠而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