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意包子在西寧古城曾經名噪一時,老幼皆知,家喻戶曉,只要清晨鋪門一開張,人人爭先恐后,一嘗為快。
▽馬如意包子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馬如意是回族人。原先以經營小吃攤為業。但在同行中相同的面食小吃很多,他即改做包子。據傳說,當時擺攤出售包子,馬如意還是第一家。到四十年代初期,馬如意的包子味鮮可口,已在群眾中扎了根。
陳吉發在花園北街開設“福盛館”專營炒菜、鹵面、炒面片等菜食。他把馬如意拉進“福盛館”合伙經營,掛出了“包子粉湯”的牌子。人們知道馬如意的小攤變成了二間鋪面的飯館,一時門庭若市,盛況空前,群眾忘卻了“福盛館”,反而順口直呼“馬如意的包子”,或“如意兒的館子”。
當時顧客盈門,每日滿座,成為西寧市東關地區的著名飲食店之一。
▽馬如意包子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馬如意包子的特點是肉嫩餡軟,選料肥瘦比例合適,肥而不膩。較之別人的包子,個型大小一致,皮薄底不厚,不沾籠屜,面細皮白,餡酥味好,色型俱佳。它的主料是牛羊肉,選料中剔除筋筋皮皮等易塞牙的劣質部分。
餡肉切得只有三毫米大小,而不是肉泥。出籠裝盤,乘熱氣騰騰時,還在包子頂上澆一勺羊肉湯(以滑油為主)。這種在包子上澆油湯的做法,別出心裁,世所罕見,極受食者的稱贊和歡迎。
包子上桌,粉湯隨即端來。粉湯也有特色,用煮羊肉的鮮湯制成,其中有肥瘦兼具的羊肉片,細白的粉絲,還有木耳、黃花,調以蔥花、蒜泥香菜,吃包子,喝粉湯,味美可口,確是一種難得的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