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油紙傘是四川省瀘州市的漢族民間工藝品,產于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鄉。分水油紙傘廠的油紙傘制作歷史悠久,現在難以考證,但至少在明清兩代,此地已廣泛制作和使用油紙傘了。
▽分水油紙傘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瀘州分水油紙傘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歷史,仍保留著古老傳統的純手工制作工藝,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油紙傘是我國古代的大眾生活用具,其使用歷史已經逾越千年。最早的傘,相傳是由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的。
據說云氏心疼丈夫時常外出日曬雨淋,想做一種能遮雨的工具:“噼里啪啦”將竹子好一頓削,細條條地做成傘骨。
▽分水油紙傘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地道的油紙傘須選取多年生長的老楠竹或毛竹,因其韌性大、彈力強,工人們對其進行刨節、刮箐、劃墨、刨槽,并作防蟲蛀、防腐防霉處理,然后才制作成傘骨(傘架)。傘骨分為襯子和托子,大小是否合適,是否牢固,是否耐用,這個環節都相當關鍵。
手工制作傘骨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如批子(支撐傘面的架子)、襯子(套在手柄上撐開合攏傘的活動圓環)的制作,如果用現代工藝的模具澆鑄并不復雜,但油紙傘的批子就得一個一個地手工做,頗為費時費力。
襯子做好了,油紙傘的質量才有保證,撐開后才圓滿。傘面選用拉力強的特制手工皮紙,印制各種圖案全部傳統手工石印,最后在傘面刷上綠色環保的特制桐油。
分水油紙傘根據穿線工藝的不同,分為滿穿傘和半穿傘。最具特色的則是滿穿傘,需要用五色絲線穿、渡二千多針,堪稱傘中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