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又叫刻紙或者剪畫,是一種優秀的傳統藝記術,在我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到東漢蔡倫紙出現以后,剪紙藝術進一步得到普及和發展自貢民間剪紙也很流行,主要有鞋花、窗花、枕頭花、圍腰花等,內容以《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連年有余》等為主,以表達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貢剪紙純樸古拙,情趣生動,不僅在四川很受稱道,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郭沫若同志曾經親自為自貢剪紙題字“中國自貢剪紙”,足見它是享有一定聲譽的。代表自貢民間剪紙藝術傾向和成就的是余曼白的剪紙。把以曲線為主、細膩纖巧的江浙剪紙和以塊面為主、雄渾粗獷的北方剪紙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此外,他還從金石、書法、石刻、漢磚以至皮影等旁門藝術中吸取營養,取得了藝術上的成就。余曼白的作品曾經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選為教學參考作品之一。他的《魚歌》、《收獲歸來》等剪紙作品在國外展出受到外國朋友好評。他的代表作《各民族大團結在1978年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展出受到普遍歡迎,而且在國內外都很暢銷。余曼白剪紙的藝術特點主要有:一、形體結構不再是照像似的模擬真實形體,而是經過作者巧妙構思的藝術形象。二、運用各種圖案如圓點、鋸齒、動物以及其他紋樣來構成剪紙的藝術詞匯和語言,用以組織或者豐富藝術形象,增強藝術感染力。三、采用剛勁的塊面和柔和的細線的對比來組成藝術的旋律和節奏,有時還可以表現出金石和書法的韻味。經過多年的發展,剪紙工具已逐漸用刻也代替了剪也。剪也一次只能剪一兩層簡單圖樣,而用蠟板刻,一次可以刻一二十層,圖案也精細得多,表現手法更豐富多樣了。在材料上,也比過去擴大了,由用紙發展為用鋁金紙等材料,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川自貢特產自貢剪紙位列自貢三小絕之一,又叫刻紙或者剪畫,是一種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自貢剪紙主要有鞋花、窗花、枕頭花、圍腰花等,內容以《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連年有余》等為主,借以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貢剪紙純樸古拙,情趣生動,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