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糝湯是山東省濟寧市的特色小吃。糝湯,又名“肉粥”,是山東省的一種漢族傳統名吃,流行于魯西南一帶,尤以濟寧為最。糝湯根據其配料和營養價值的不同,有三十余類,共一百多個品種,可以適應多種營養需要和不同口味,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各個群體。
濟寧糝湯
糝湯多是用雞骨、羊骨配上多味香料藥材熬湯勾芡而成,“糝”,其實讀“shen”但人們習慣讀“sha”,與“啥”同音。
濟寧糝湯的來歷:
關于糝湯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傳說乾隆皇帝沿運河下江南來到濟寧,喝了糝湯大加贊賞,便學著老百姓的口音問了一句:“這是啥(糝)?”從此,便有了“糝湯”。“典故”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糝湯對于濟寧人的意義卻是毋庸置疑。
濟寧糝湯的做法:
濟寧的“羊糝湯”,各家做法大同小異。“羊糝湯”以羊大骨、大梁骨和羊肉為主料,以麥仁和稀面糊為輔料。調料主要有姜、鹽、料酒、羊油、香油、辣椒油、芫荽等。藥料主要有白芷、砂仁、懷山、草寇、肉蔻、豆蔻、草果、香葉、丁香、花椒等,其中白芷用帶皮整塊的,三塊或四塊直接下鍋,其他需要裝進藥料包,趁機下鍋。
燒“羊糝湯”,事先須將羊骨頭和羊肉用清水浸泡祛除污血和膻腥,一般冬天浸泡12小時以上,夏天8小時左右,夏天要換幾次水,以免把骨頭和肉泡臭了。麥仁和稀面糊也需事先泡泡,麥仁泡軟后單獨煮爛再摻和進燒好的糝湯里,泡稀面糊的水要倒掉,重新換上清水攪拌均勻后再慢慢邊攪拌邊下鍋,這樣湯里不會起面疙瘩。姜要各切成末和絲,末一碗、絲一碗,姜末與涼水一同下鍋,用于祛腥;姜絲專門撒在盛好的湯碗里,可提前用清水泡泡,去辣生脆。泡姜絲的汁水千萬別倒了,要將其倒進湯鍋里,祛腥增鮮。
燒“羊糝湯”的鐵鍋是特制的專門加了約高20公分鐵皮箍圈的深湯鍋。“竹竿巷”的鐵匠鋪有賣。爐子一般砌個地鍋腔子,燒煤炭,煤炭的火,猛、穩,大小可調控。
“羊糝湯”作為通常的早點,買賣人家要趕在早晨6點前開門營業,就需凌晨1點左右開始忙活。燒湯、活面、搟餅、切肉,幾個人同時分工進行。濟寧有幾家買賣比較興旺的糝湯店,干活的都是20歲左右的女孩子,不分冬夏,天天從凌晨1點一直干到上午10點、11點左右,十分勤苦。
糝湯店開得好壞關鍵在湯,因此負責燒湯的或是老板自己及家人,或是交辦給非常信任、放心的熟練工。燒湯環節涉及許多技巧甚至秘方,專事燒湯的雇工大多與老板有直接或間接的親戚關系。
每天凌晨1點左右,開始點爐子生火燒水,一大鍋燒開,約1個半小時,到2點30分左右。水開后放骨頭熬骨頭湯,大火熬約2小時,到4點30左右。湯見濃白,接著放羊肉,開鍋,大羊煮45分鐘,小羊煮30分鐘,全部煮完撈出來,在5點15左右。然后倒稀面糊,中火,邊熬邊攪,至5點30左右成湯。之后,小火、微火,一直保持至9點半左右將湯舀凈賣完。
濟寧糝湯的吃法:
濟寧的“糝湯”,以“羊糝湯”常見,個別賣“羊糝湯”的還兼賣“羊湯”,或以賣“羊湯”為主,兼賣“羊糝湯”,店牌上同時寫著“羊湯羊糝”。這樣的店往往不如集中精力單賣一種讓人感到正規、正宗。
濟寧喝“羊糝湯”通常會侵個雞蛋,將生雞蛋磕在湯碗里,打散,然后從鍋里舀出一勺滾湯倒進去沖開,并順便在湯面上捏撒上幾絲姜絲、點幾滴香油,有的還撒點芫荽,不僅好看,喝起來還很是味。
喝“羊糝湯”可配油餅或干面餅,泡著吃,或抹點紅辣椒糊子干吃并喝湯順順,以免噎著。油餅或干面餅,糝湯店自己做,也有的小店、小攤兒從別處批發,賣現成的,省事。
濟寧糝湯哪家好吃:
濟寧城里經營“糝湯”在二十年以上的,我認識的有兩家,一家是原“小閘口”運河西岸的“金家”,一家是市委黨校路對面、“半截閣”路口的“王家”;經營時間在十年以上的,我認識的也有兩家,一家是“小南門”的“楊家”,一家是“楊家”北邊、“十五中”北側的“黨家”。
以上四家,均為回民開辦,做法和味道是正宗的“清真”。“金家”和“王家”的路邊店,沒有字號,只在門口擺個寫著“糝湯”的牌子,“金家”因所在地拆遷,前幾年不知搬往何方,“王家”一兩年來斷斷續續,有時干、有時關門。“楊家”和“黨家”兩家買賣做得一直火紅,“楊家”從十多年前路邊的糝湯棚子發展到前幾年的“三層樓”——字號為“楊興海糝湯”;“黨家”的店鋪雖破,卻不妨礙其在07年初正式組建餐飲公司,廣招加盟,品牌叫“黨記糝湯六百碗”。
提起濟寧的糝湯,“楊興海糝湯老店”自然不能錯過。濟寧楊興海糝湯老店坐落在濟寧市任城區小南門,是濟寧最正宗的糝湯店,共有100個餐位,主要經營糝湯、羊湯、油餅等伊斯蘭風味早餐。糝湯是流行于濟寧的地方特色小吃,也是深受人們歡迎的早餐之一。憑著幾代世傳的手藝,楊興海糝湯老店不僅每天吸引著濟寧本地市民排隊守候,一些外國人、名人也都慕名而來,中央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畢福劍也曾特意來到楊家一品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