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埠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三大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寒亭楊家埠)之一,自古至今盛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
濰縣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于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楊家埠村在濰坊市東北15公里處,由于盛產木版年畫而遠近聞名。楊家埠木版年畫始于明朝末年,繁榮于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我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清代乾隆年間,是楊家埠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楊家埠木版年畫
當時的楊家埠村已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年畫銷售量每年高達數千萬張,除滿足當地民間需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個省和內蒙等地。曾以品種多、規模大、銷售范圍廣而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年畫三足鼎立,成為名嗓一時的中國民間三大畫市之一。明代隆慶二年后,楊家埠年畫藝人創立了“恒順”、“同順堂”、“萬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畫店。清代乾嘉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始興盛,至咸豐年間達到鼎盛,一時間,當地出現了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的盛況,年畫人才輩出,楊家埠木版年畫曾行銷大半個中國。1949年后,因戰亂而一度蕭條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枯木逢春,重新煥發了生機。1952年,楊家埠木版年畫印制780萬張。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專門對楊家埠木版年畫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產地不同,風格迥異。數百年來,楊家埠木版年畫按照農民的思想要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要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樸雅拙、簡明鮮艷的風格。它植根于民間,裝飾于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楊家埠木版年畫制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每年春節年畫題材都會更換一次,許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現之后,馬上就能夠在年畫中反映出來,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楊家埠木版年畫還間接地記錄下了中國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情況,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濰縣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創始于明代,繁榮于清代,以山東省原濰縣和周邊其它縣三十幾個村鎮進行木版年畫的生產,形成了“粗貨”、“細貨”和“黑貨”年畫三個派系(備注1)。原濰縣縣城是“濰縣年畫”集散地,故名“濰縣年畫”。濰縣年畫素以題材廣泛、形式繁多、工藝技術完備、產量高、銷量大著稱于世,很早就被錄于近代名人著述和典籍(備注2)。
歷史沿革
明代以神像為主,畫風工細縝密;清初出現美女娃娃年畫,畫風簡括秀麗;乾隆時,戲出故事年畫大增,畫風線條流暢,富有韻律;清末出現的“黑貨”年畫,畫風學習文人畫;建國后由畫家指導創作“新年畫”,畫風重于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