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營白煮肉而出名的沙鍋居(原名和順居),開業于清乾隆六年。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是地道北京風味飯莊。地址在西四南缸瓦市。“白煮肉”是用一口直徑四尺的大沙鍋煮的。由于它風味特殊,早年的達官貴人以至一般百姓都紛紛慕名而來。沙鍋居的白肉,每天煮一大鍋,不到中午就賣完了,午后即準備第二天的營業,不再接待客人,因此有“沙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的說法。到了嘉慶年間,沙鍋居歷經半個世紀,白肉膾炙人口,每天清晨已經顧客盈門。“缸瓦市中吃白肉,日頭才出已去遲。”就是對這一情景的真實描寫。以后,有不少商人見白肉有利可圖,紛紛開起了白肉館,鼎盛時期,北京共有二十多家。但惟有沙鍋居拔萃出群,盛名至今不衰。
沙鍋居的肴饌,均取材于豬身。一頭豬,從皮到肉,從頭到尾,乃至心、肝、肺、肚、腸等,可烹制出幾十樣名殊味異的菜品。如“沙鍋三白”、“筒子肉”、“炸鹿尾”、“芝麻丸子”、“糊肘”等,都是沙鍋居的名菜。特別有風味的卻是白煮肉。清代詩人袁枚就曾說過;“此是北方擅長之菜,南人效之終不能佳。”
白煮肉系選用豬的通脊和軟、硬五花肉,刮洗干凈,放在大沙鍋里煮。先用旺火燒開,再改用微火,保持微沸狀態,中途不能加水,才能將肉的脂肪都溶到湯里去。煮出的白肉,再切成薄片,蘸著醬油、蒜泥、腌菲菜花、醬豆腐汁和辣椒油等調料吃。白肉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又嫩美又香。
除了白煮肉這一拿手名菜之外,沙鍋居的“燎”、“燒”烹調也很講究。
“燎”,就是把帶皮的豬肉、豬肘、豬頭、豬蹄等,直接用火燎糊。燎時,火要旺,但不可過烈,必須嚴格掌握火候。象“糊肘”的做法就很獨特:將選好的豬后肘,用鐵叉子叉著在火中燎。燎時要不斷地翻動,務使肉皮燎得均勻,待整個皮面燎焦,起一層小泡時,再放到溫水中浸泡半小時,刷去黑糊皮,放到清水沙鍋里煮熟,然后切片,蘸調料食用。糊肘外皮金黃,肉質白嫩,有濃郁的糊香味。
“燒”,是把肉用油炸過,再行烹調。如“炸鹿尾”,是沙鍋居獨出心栽的名菜。用豬腸衣、豬肉和豬肝仿制成鹿尾的樣子,先炸后烹。其成品,金黃油亮,清香雋永,肉松散嫩軟,腸皮酥脆,是風味獨特的佳肴。
此外,沙鍋居還有一些精制的“小燒碟”,它是以豬身各部為原料,做成極似水果類的甜肴,叫做“以葷托素”。如把豬肉做成色彩斑斕的“木樨棗”(即蜜煎棗)、“蜜煎海棠”、“大紅杏干”、“棗干”等。這些“小燒”用小碟盛放,由二十四件起碼,到三十二,四十八,六十四件。除非吃“白肉”的專家,是很難叫出它們的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