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源遠流長,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殷墟出土文物中就有鐘、磬、苼、排簫等樂器。隨著歷代文化藝術的發展,通過人民不斷的創造,兄弟民族之間互相交流補充,又吸取外國的成就和經驗,發展成為我國今天豐富多彩的民族樂器。
北京專業生產民族樂器,由清朝咸豐年間開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由于北京近代戲劇事業比較興盛,制造樂器的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特別是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笛子等,質量上乘,在我國音樂界、戲劇界有很高的聲譽。京胡的質量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經京劇著名琴師鑒定,北京的京胡,音色圓潤清脆、音量大,發音靈敏,能適應各種京劇流派的唱腔。琵琶也是全國第一流產品,高音清脆,低音淳厚,余音長,發音靈敏,琴身雕刻精美,被演奏家視為佳品。京二胡的故鄉就在北京,是名藝人和名琴師合作創造的,成為京劇伴奏不可缺少的樂器。
為了精益求精,北京制造這些樂器的工廠,特別聘請京劇名琴師、琵琶演奏家、二胡演奏家等當技術顧問。他們同工廠的藝師、工人一起研究改進樂器的結構、造型和音響質量。老藝師老技工中不少是全國聞名的樂器行家,所以制成的各種民族樂器,各有獨特的風格。許多音樂戲曲團體的演奏藝術家和器樂愛好者,都以能用上北京產的民族樂器為幸。
北京民族樂器不僅以音色優美著名,而且在造型裝飾藝術上也達到很高的水平,比如,精雕細刻的龍鳳花卉圖案,本身就是受人喜愛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