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主食
薌城居民日常三餐以大米為主食,一般二干一稀,或一干兩稀。以早晚稀飯,中午干飯居多。明萬歷中,蕃薯從呂宋引種, 城郊丘陵地帶民多以蕃薯為主食。番薯和大米煮粥,俗稱“番薯糜”, 是很普遍的食法。富室大家,也日食一餐蕃薯稀飯。90年代以來,已罕見。近年來,城里人早餐喝豆漿,吃饅頭、油條者漸多,也有些人上茶館吃早點。
早餐稀飯多以醬瓜、咸茶、蘿卜干、榨菜佐餐。中、晚餐,葷菜有肉、魚、蛋、鴨、雞、海鮮;素菜有四季青菜、瓜豆、豆制品等,葷素搭配隨家境而異。農家通常素菜為主,逢年過節才增加葷菜。入冬腌芥菜、蘿卜干供全年食用。一般節日忌辰,極少買魚肉。即臨年節,購買一些,亦舍不得吃,用鹽腌起,備為來日接待客人用,貧家、富農都如此。
薌人宴請自古就非常奢侈。唐有鄉飲。南宋時,婚嫁必“椎牛行酒”,喪葬“廣以齋,設以待客,繼用葷酒而散。”元、 明已是“杯盤蕭鼓里,燈火綺羅中,綠筍供春饌,黃蕉入夏筵。”今俗一般宴請須上12道菜以上,通常先上4冷盤,接著上一盤炒面條或米粉、水餃主食,然后才上主菜和喝酒。最后一道是甜點,通常是芋泥、八寶飯、甜湯、水果4樣。
薌人善吃,故每家每戶都有一至兩位家庭烹飪好手。遇到節假日、喜慶之時,總是花樣百出,美不勝收,即便是平常日子也決不馬虎。烹飪的方法有煮、飩、煎、炒、炸、鹵等,特別講究色香味俱全。具有地方物色的菜肴有:油焗紅蟳、糖醋馬鮫、青蔥魷魚、通心河鰻、清蒸鱸魚、當歸燉烏雞、快炒紅蝦、魚丸干貝湯、四果湯、八寶芋泥等。四時水果有:天寶香蕉、九湖荔枝、浦南柚子、枇杷、楊梅、桃李、龍眼、紅柿等,品種繁多,更是薌城人司空見慣的閑時美味。
(二)風味小吃
薌城飲食風味,以清淡為主,佐料微辣。地方小吃多達200多種,主要有:
芋仔飯
原料:
大米.......... 1000克 精鹽.............. 10克
檳榔芋頭....... .80克 熟豬油.......... . 150克
豬三層肉....... 350克 蒜蓉醋............ .適量
制法:
1、將米淘凈加入清水浸泡2小時,撈出瀝去水分;檳榔芋頭去皮,切成小方丁;三層肉 切成薄片,蒜肉拍碎剁成末狀。
2、鍋放在旺火上,倒入熟豬油燒熱,放入蒜末炸至呈金黃色,舀出。放入三層肉、芋頭、大米、精鹽煸炒至均勻,從鍋邊加入適量的開水(根據個人口味,若飯要硬、水少點;飯要軟、水多些)燒沸,蓋好鍋蓋,立即退火,改用微火炯至飯熟,然后潑下蒜油與飯拌勻,食時加少許蒜蓉醋。
風味特點:
飯松芋香。
要領:
1、選花紋顯著的芋頭。
2、掌握好火候。
3、食時加少許的蒜蓉醋,味更佳。
糯米大腸
原料:
糯米........... 1000克 花生仁.......... 150克
豬大腸.......... .適量 芝麻............. 50克
白糖............ 150克 熟豬油........ ...適量
制法:
1、將糯米淘凈,浸泡4 小時。豬大腸洗凈,取一頭用棉線扎緊,將泡好的糯米和少許清水填入豬大腸內(不宜填得過滿),然后用棉線扎緊另一頭,放入清水中用小火煮熟后取出,冷后切成薄片。
2、把花生仁放入炒鍋炒酥,去皮研末。芝麻炒酥。
3、平底鍋置中火上,燒熱后用少許豬油擦鍋底,然后將一片片糯米腸片排在鍋中煎成雙面呈金黃色取出,裝盤撒上白糖、芝麻、花生即可。此品以熱食風味尤佳。
風味特點:
外皮油潤金黃香脆,肉軟糯,甜而不膩。
要領:
1、選用新鮮的豬大腸,要除凈異味。
2、糯米不可填得過滿。
炸油墩
原料:
大米............2500克 蔥珠............ 20克
黃豆............ 250克 精鹽............. 8克
白蘿卜....... . 500克 味精............. 35克
花生油........ .1000克
制法:
1、先用馬口鐵皮剪焊成直徑5厘米,高3厘米,上口略大,底部略小,再焊上一根長柄的模具2個。
2、將大米、黃豆洗凈,用清水浸泡2小時撈出,加入適量的清水,混合磨成細漿,蘿卜洗凈削去皮,用刀切成細絲,撒上精鹽拌和腌制半小時后,取出用力擠干水份,放人蔥珠,味精拌勻。
3、炒鍋置中火上.倒入花生油燒至六成熟,把模具放入油鍋中浸一下,倒去油,先舀上一大匙米豆漿鋪底,中間放上蘿卜絲,面上再澆上一層米豆漿,使底部米豆漿與面上的米豆漿會合。全部包住蘿卜絲,隨即把模具整個浸入油巾炸。約1分鐘至表皮已凝結時,把油墩脫出模具浮上油面,再炸二分鐘至表面金黃色,撈出瀝油,即可。
風味特點:
一過中秋節后,九峰街頭巷尾,便會飄逸著炸油墩的香味,那剛從熱
油鍋里撈出來,熱氣騰騰,香味撲鼻,色澤悅目,咸香酥脆,吃上二三個
往往還覺不過癮。食時若蘸上米醋(加大蒜、少許辣椒)則味更佳。
要領:
大米、黃豆配比為十比一,要用植物油炸。
面粉茶
原料:
精面粉........... 500克 熟豬油.......50克
白糖............. 300克 白芝麻...... 50克
干蔥頭.......... ....50克
制法:
1、將面粉下鍋,用微火焙炒,不停翻動.炒至微黃色,離火待涼。
2、將白芝麻放入炒鍋中炒熟,研末。
3、熟豬油放鍋中燒熱,放入切碎的干蔥頭,炒至香脆,不可炒焦,去蔥頭渣油留碗中待用。
4、最后將而粉、白糖、蔥頭汕、芝麻末一起混合攪拌均勻即可,裝罐備用。
5、食用時,取面粉茶2-3湯匙,放碗中用開水開七調勻。
風味特點:
香甜可口,健脾補胃。
要領:
炒而必須用小火勤翻。原料混合攪拌均勻。
韭菜盒
原料:
精粉........... 500克 熟豬油.......... 200克
豬瘦肉......... 200克 味精.............. 3克
豬肥膘肉..........150克 醬油.................8克
鮮蝦肉......... 100克 花生油......... 1000克
韭菜........... 250克 (約耗100克)
制法:
1、將200克的精粉.放在案板上,與110克的熟豬油拌和.揉成純油酥面團,搓成圓長條,摘成15個油酥面團坯,再用300克精粉與90克的熟豬油和1oo克清水.揉成水油酥而團.搓成圓長條.摘成15個油酥面團坯。
2、將每個水油酥面團壓扁,分別加一個純油酥面團坯,壓平,用圓木棒將相疊的坯子,搟成長條形.然后將長條坯子卷成圓筒狀.依此法連續再搟三次,每四次回卷時,切成三段,每段面團坯用左手按扁,并以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捏住邊沿.放在案板上,一面向后邊轉動,右手即以面仗在按扁面團的1/3處推搟面仗,不斷地向前轉動,轉動時用力要均勻.這樣就搟成中間稍厚、邊沿略薄的圓形的片。
3、韭菜洗凈,切成末,放在盆里加少許精鹽,用手捏至揉軟。瘦肉、肥膘肉、蝦肉分別剁成茸.加醬油、味精拌勻.成餡料。
4、取一塊圓形坯片,舀放餡料,兩邊對折,捏成水餃形狀,然后把餃的兩頭拉在一起稍捏.盤成紋絲形花邊.依此辦法,把韭菜盒做好.放在盤里。
5、炒鍋放在中火上.倒入花生油.燒至四成熱時.放入生韭菜盒,用微火炸至起酥浮起,再用旺火炸至呈金黃色,撈出。
風味特點:
層次細致而分明、皮酥香脆、盒餡鮮美,帶有韭菜香。尤其是春天剛割下的韭菜格外細嫩,吃起來別有滋味。
要領:
1、面團由面粉、油脂、水三樣揉和而成。所以它既有水調面團的韌性、延伸性、可塑性及包裹氣體的能力,又具有油酥面團的潤滑、柔順、起酥、發松的特點。它的比例要恰當.油多則無韌性、易松散;油少則皮僵硬、堅實不松。
2、搟皮厚薄必須均勻,捏邊花紋要整齊,要捏緊不露縫。
3、炸時,要掌握好火候。
蝦棗湯
原料:
鮮蝦肉............ 250克 精鹽.............. 8克
鮮馬鮫魚肉........ 100克 味精.............. 5克
豬肥膘肉............50克 胡椒粉............ 9克
鴨蛋清...............2粒 豬骨湯.......... 700克
地瓜粉............ 20克 花生油.......... 800克
荸薺............... 30克 芫荽.............. 少許
制法:
1、蝦肉洗凈從背部開刀取出沙腸瀝干。肥膘肉切成小米粒大,荸薺剁成未狀并擠干水分。
2、將蝦肉、魚肉分別放在砧板上剁成茸泥,裝入盆內加荸薺、肥肉粒、蛋清、地瓜粉、味精3克,精鹽4克,適量的清水先攪拌均勻(同一方向),然后甩打成泥膠狀。
3、油鍋置中火上,燒至四成熱時,用左手拇指與食指環握成小洞,將蝦魚膠擠成圓狀小丸(每500克為55粒左右),右手拿支小湯匙蘸水后,將左手擠出的小丸接住放油鍋炸至蝦棗浮起,呈金黃色.撈出瀝干油。
4、豬骨湯下鍋煮沸.放蝦棗、撒去浮在湯面上的浮沫,加精鹽、味精起鍋裝盆,撒上胡椒粉、放芫荽即成。
風味特點:
色澤金黃,清脆鮮香,是漳州獨特風味之佳肴。
要領:
選用新鮮的原料,原料的水分要吸干,捶打時氣呵成,拌餡要順一方向攪拌至上勁。炸時油溫在四成熱時,可擠蝦丸下鍋炸至蝦丸浮起撈出。
雞仔胎
原料:
活雞仔胎10粒
制法:
1、將雞仔胎用清水洗凈,放入盆里,上籠蒸15分鐘至熟。取出。
2、食者自己將蛋殼先剝一小口,把湯汁先倒入湯匙食用。然后細細地品味,會覺得此蛋的味道與眾不同,特別鮮美。
風味特點:
薌城、龍文一帶群眾,每年秋涼以后,多有食用雞仔胎,滋補身體的習慣。兒童食用雞仔胎,更為普遍,新鮮雞仔胎由于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有“人體胎盤”的某些成份,所以確能起來一定營養滋補作用。雞仔胎既有蛋的滑韌,又有肉的細膩,還有軟骨的酥脆,宜熱食。深受食者的稱道.每年秋涼后街頭巷尾,在傍晚時都能聽到“賣雞仔胎……”的叫賣聲。
要領:
雞仔胎是經過孵化,但又未能孵出小雞的雞蛋。雞蛋內的胚胎已經發育,剝開蛋殼,能看出小雞的雛形,細軟的絨毛,甚至還可以看到雞骨頭呢。要選用白然孵化的活雞仔胎。死胎的千萬不可食用。
手抓面(豆干面份):把熟堿面條圈成巴掌大的圓餅狀,涂上醬料( 甜面醬、蒜茸醬、雜醋醬、花生醬、沙茶醬、辣椒醬、芥末醬), 卷上油炸豆干、五香成筒狀,用手抓著進食。
鹵面:以鹵湯淋面而成。鹵湯選用香菇、金針(黃花菜)、扁魚、魷魚、干貝、蝦米、豬肉等拌入調味品,入鍋煮沸,再倒入薯粉漿,隨后加鴨蛋。另加燙過的豆芽、韭菜。食時,先把面條、豆芽、韭菜盛在碗里,淋上鹵湯,加上香菜、炸蒜丁即可食用,風味獨特。
蠔仔煎:以鮮蠔為主料,拌以鴨蛋、番薯粉、蒜葉、醬油,入平底鍋煎之,鋪成扁平狀,翻過煎熟。食時佐以酸蘿卜片、辣醬,香甜適口。
肉粽:以箬葉裹糯米蒸熟。內有瘦肉、鴨蛋、蝦仁、香菇、栗子、蓮子等物。
鍋邊糊:將米漿撒在滾沸著湯汁的鍋邊上,成不規則薄片,加湯和調味品,撒上蔥葉、炸蒜丁即可。
咸豆花:用白豆花配上粗粉絲,加上蘿卜干、香菜、蝦米、辣醬和調味品即可。
潤餅:用加水的面粉擦團擦制烘成薄皮,卷包胡蘿卜絲、肉絲、豆腐、筍絲、香菇、扁魚、豆芽、韭菜等混鍋菜肴,甜潤可口。
白酒:把糯米蒸熟,加入白曲,發酵成糊狀,用白糖做清湯,食之又甜又酸。
甘蔗蟲:俗稱蔗姑。二、三月間,市上賣生熟甘蔗蟲,生于甘蔗老根中。用油灼過,卷區如蜂,淡黃色,味極鮮脆,佐酒佳料。
(三)飲料
薌人愛喝酒。宋有“蠻酒”,元有“畬酒”。明喝紅酒、白酒和燒酒,以江東水釀制為第一。清,喝惠泉及紅毛葡萄綠,外地酒以龍巖勞酒為最,仙柑酒、林檎酒次之。民國以來,農家喝紅酒,城里人喝高度白酒較多。80年代以來,盛行啤酒和低度白酒。
薌人品茶歷史悠久,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龍溪縣貢“葉茶173斤, 芽茶232斤。”嘉靖間貢“葉茶135斤7兩5錢,芽茶173斤1兩1錢。 ”舊有佳品天寶山茶、梁山茶,萬歷元年(1573年)興南山茶、龍山茶,俱佳,龍山茶尤佳,“俗貴之”。清康熙年間,轉品武夷茶。品武夷茶非常講究,俗稱“功夫茶”,對茶具、爐具、水質、燃料、沏茶技術、品茶功夫都很講究。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腰石泉又次之,舊日泡茶之水以用青櫟木硬炭火為佳,現今大都用電熱水器燒水,比較講究的才用木炭。
傳統解暑飲料有石花凍、梹拋、田草凍、綠豆湯等, 而今冰棒、冰琪淋、礦泉水、各種水果飲料已進入千家萬戶。
(四)嚼檳榔
薌民至遲從元到民國初,都有嚼檳榔的習俗。明時,人人牙齒紫,盡為嚼檳榔。吃檳榔法,取芙留藤葉(明崇禎間起稱為荖葉)卷檳榔和蚶殼灰含食之。昔日檳榔的作用不亞于今日的香煙。清時,凡遇口角,理虧者,帶著檳榔上門謝罪。民國,邑俗凡鄉里間,細故口角理短者, 則家長判令以冬瓜、荖葉置紅籃中,往對方登門謝罪,事乃已。民國10年后漸廢,改罰餅炮燈彩,謂之四色,重大罰演戲。
(五)飲食禁忌
俗諺曰:“飯神皇帝大”,飲食古來受民俗信仰的影響很大,故帶有許多神秘色彩的禁忌習俗,現仍存不少。忌筷豎插碗中,以別于“辭生”之俗。忌用筷子敲碗,因乞丐才敲空碗乞討。忌用手掌平托碗底吃飯,有“乞丐相”之嫌。餐桌上菜忌6碗,以避“活祭”之諱。忌諱小孩吃雞腳、雞頭,俗信吃雞腳寫字會抖,吃雞頭會生麻臉。 還有一些食物相克的禁忌,忌螃蟹與柿子同食得痢疾,黃瓜與花生同食會斷腸, 狗肉與綠豆同食則亡命等,是民間深信不疑的食俗。苦瓜在明、 清時別名“逢羊”,不可煮羊肉食、食即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