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統計局公布的恩格爾系數數據,市區居民家庭在2000年的時候是40.1%%,而在2001年的時候是36.9%%。此后一直處于40%%以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標準,2001年,常州在這一指標上跨入了富裕型社會。而且,也已經達到了此次江蘇省制定的這一小康指標目標值。
市統計局城調隊對市區300戶居民家庭最近5年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市民飲食3大變化。
一是食品結構飯少菜多。2005年,市區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大米、面粉等主食方面的開支為219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達5.7%%,比2000年下降0.2個百分點;人均購買肉禽蛋和水產品支出1004元,比2000年增長19.2%%。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費糧食65.9公斤,而在當年,人均消費肉類、禽類、魚蝦類、蛋類和新鮮蔬菜,人均107.5公斤,遠遠超過主食的重量。
二是在外就餐明顯增加。2005年,我市城鎮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在外飲食次數為19.6次,也就是說,平均每人一個月起碼下一次館子。而人均在外飲食支出924.8元,比2000年增長70.7%%,占食品消費支出的比重達24%%,幾近1/4。5年前,在外餐飲才占食品消費總支出的1/5。
三是營養結構明顯優化。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在居民家庭食品消費中比重下降,而蔬菜、水果以及高蛋白低脂肪類食品備受老百姓青睞。2005年,我市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各種新鮮瓜果55.7公斤,折合每人每天150克多。其中,人均年消費西紅柿5.5公斤、胡蘿卜1.4公斤、黑木耳0.1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21.9%%、29.1%%和14.3%%。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費量大幅上升,全年人均消費鮮奶28.5公斤,比2000年增長41.3%%。其余,奶粉年人均消費0.4公斤、酸奶3.2公斤,分別是2000年的2.6倍和2.3倍。
居民消費的多元化離不開商貿環境的日臻完善。商貿流通業作為載體,通過構建現代商業形態,也在激發內需的“引擎”效應。近年來,我市商業布局得以進一步優化,多業態經營正成為零售業主流方向。諸多大型超市落戶常州,便利店在社區遍地開花。
一位政府官員認為,恩格爾系數作為我市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率先到位,正是我市大力迎來三產服務業擴大規模、提升層次大發展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