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作為我國最大的邊境城市,也是沿海、沿江、沿邊的“三沿”城市,有漢、滿、蒙、回、朝鮮、錫伯等29個民族,飲食文化特色。由于滿族人口占全市32%(80萬余人),故除漢族主食外,滿族食俗更為突出特色。另外,朝鮮族人口約占2萬余人,丹東與鄰國朝鮮隔江相望,世代往來,兩國居民生活習俗互為影響,故朝鮮族食俗在丹東也頗為流行。
改革開放以來,丹東經濟迅速發展,飲食文化在保持特色的同時也在發展變化,全市星級飯店已有10家,廚師高手群集。為適應各方賓客的需要,丹東飲食逐漸發展形成了遼、魯、川、粵四大菜系和具有法、德、意、俄、日等國風味的西餐系列。
在特色飲食中,滿族人的酸、粘、甜,回族的燒、烤、涮,朝鮮族的辣、酸、咸,各展風采。
滿族的特色主食有:酸湯子--以玉米為主料,擠壓成條狀煮熟,以蔥花、肉絲、海米等佐料食之,細膩滑潤,味酸爽口,通脾健胃,消乏解渴。
粘糕餑餑、粘火勺、油炸糕--皆以大黃米或小黃米為原料制成,若夾紅豆餡,亦可制成豆包,食時蘸糖。
馇子--原料和制法與酸湯子略同,只是將發酵后磨成的水面濾渣后再經沉淀,上層為淀粉,下層則為馇子面,用手工或模具制成筷頭粗細條狀,可煮,可炒。
滿族的特色副食有:酸菜----以白菜或大頭菜為原料,經發酵制成,是過冬的主要菜品,炒,燉,涼拌皆可。
火鍋---火盆為灶、湯菜合一,主料是酸菜、白肉、加粉絲、豆腐、海米、蜆子等,多人圍桌而食,邊吃邊續。是滿族家庭常備的餐式。殺豬時,自制血腸,也可入鍋。在飯店則以酒精爐等為灶,多人或涮,花樣翻新,涮料與調料隨意酌取。
回族的特色主食是面粉為料,經烤、烙、蒸、炸、煮、燴制成,在上百種花色,最具風味的有蔥絲餅、椒鹽餅、千層餅、軟硬炒面等。
回族的特色副食主要是以牛羊肉為主料的燒、熘、炸、燉、燴、涮等炊式成菜,最具風味的是"八大碗"或"六大碗"。
朝鮮族以大米為主食,輔以少量雜糧、面粉等。最具特色是糕餅,俗稱"打糕",以粘大米為原料,煮熟后在面板上用木槌打成膏狀,加豆沙面或紅豆泥,切塊制成。
朝鮮冷面---俗稱"高麗面"。多以蕎麥為料,制成條狀,煮熟投入涼水浸泡,食時撈出加辣椒粉,熟牛肉片及醋、鹽等佐料,澆湯冷食。
朝鮮族的特色副食---腌菜,俗稱"高麗咸菜",以酸辣為主味,主料是白菜,制法與內地的泡菜略同,佐以蘋果、梨片、雞牛肉湯等料。醬菜--用蘿卜梗、地瓜梗、小辣椒、蘇葉、牛肉、狗肉、小魚等多種原料加醬油入缸腌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