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端午節了,想起了奶奶包的粽子,想起了遠在家鄉的奶奶,想起奶奶家沒拆遷前的小院,想起了打小兒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日子。
我家有端午節包粽子的傳統。小的時候都是奶奶包,那時候從沒想過還有賣粽子的。童年對端午節記憶的邏輯是:一到夏天就快到吃粽子的時候了,吃完粽子離放暑假就不遠了。至于粽子的由來,端午節的習俗等問題從沒進過腦子,更沒為端午民俗是否能上榜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是否應該成為法定假日之類的事操過心。
端午節前包粽子也是個大工程,僅次于春節,媽媽姑姑們都來幫忙,有十幾斤江米(長粒糯米),做好后泡在涼水里(那時還沒有冰箱),可以存放上兩三天。家里的粽子是典型的北方口味,多是小棗的,有時爸爸單位發些蜜棗就是更好的餡了(為什么單位會發蜜棗呢?回頭還得再問問),有時江米中摻和一些黃米和花生,不但好吃還特別好看。記得媽媽和姑姑們包粽子的手藝遠不及奶奶,奶奶包的粽子又結實又漂亮,只用兩片緯葉就能包出均勻對稱的斜四角形,而且不管個頭大小都能做到嚴絲合縫有棱有角,不像媽媽只能包小個的,姑姑包的又總是漏米。現在奶奶快八十歲了,媽媽在近些年很好的繼承了這個傳統。這兩天我看到賣粽子葉的就買回來,在向媽媽詢問了包粽子的整個細節后準備自己也試試,希望試做成功后能拿給媽媽,快遞給爺爺奶奶嘗嘗。
本來以為,吃著自家做的粽子長大,又經常在奶奶和媽媽包粽子的實戰中協助綁個棉線、遞個剪子的,應該有包粽子的天賦。但試了幾次,葉子不是太短就是太窄,米也不聽話的直往外鉆,更別說四個角歪七扭八上寬下窄的難看樣了,弄破了幾張葉子后終于勉強在綁住棉線后還能看出是四角形,至于漏不漏米,等煮出來才會知道。
用料:
江米(長糯米)500克,蜜棗100克,豆沙餡100克,
粽子葉20張,棉線繩10根
蜜棗豆沙端午粽的做法
1.干粽子葉買來先清洗后用開水煮15分鐘,用涼水再清洗后浸泡備用;
豆沙端午粽
2.糯米投洗兩三遍用清水浸泡2小時;
蜜棗豆沙端午粽
3.蜜棗稍稍清洗,豆沙團成大小合適的小球;
4.取兩張粽子葉重疊排放,折成漏斗,先放一半糯米,放棗(或豆沙),再鋪滿糯米,將多余的葉子正面往下折,兩邊多余也同時往兩邊的下方折,將糯米全部遮蓋嚴實,形狀應該是四角形就對了,最后用棉線捆綁;
5,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加涼水沒過粽子,上面蓋一個盤子以免煮的過程中粽子飄起來,煮1小時左右(粽子多或個頭比較大的可能應該延長些時間吧);
6.煮好的粽子撈出泡在涼開水中,等它完全涼了非常好吃,吃時可以撒些白糖。
說明:
1.粽子葉根部有個硬梗,最好用剪子減掉,以免在包時扎破葉子;
2.包好的粽子綁棉線時不能松動但又不能緊肋,太松煮時棉線容易脫落,太緊的話糯米沒有膨脹的空間不容易煮熟。
一斤糯米總共包了10個粽子,總的來說還不錯,有一個煮完后脫線了,還好因為盤子壓著沒亂跑,基本沒有漏米的。這次買的米不夠粘,權當是練習了,準備周末再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