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知名特色美食推薦偏關縣忻州瓦酥忻州瓦酥因形狀似瓦,所以取名瓦酥,長10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內外皆呈金黃色。瓦酥的歷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
偏關縣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因形狀似瓦,所以取名瓦酥,長10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內外皆呈金黃色。瓦酥的歷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在清朝時,慈禧太后品嘗瓦酥,龍顏大開,賜名為龍鳳瓦酥。瓦酥以其質酥脆,味香郁,堪稱爐食中一絕。鮮食酥沙,松軟;干食酥脆,甘香;常食健胃壯身,久放色味不變。被列為山西省名特產品,聲譽遠達太原、大同、河北、內蒙古等地。
原平鍋魁
這是一種烤制的面食,面餅呈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根據包餡與不包餡可以分成空心鍋魁和實心鍋魁兩種,有被人戲稱為“蛤蟆含蛋”的空心鍋魁,還有鮮肉鍋魁、玫瑰鍋魁等等,品種多樣,深受人們喜愛,老少咸宜。原平鍋魁制作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余年,由清代一家食品店的徒弟在無意之中創制,起名鍋饋,后經慈禧太后的金口玉牙品嘗后,贊不絕口,改名為鍋魁。原平鍋魁特點是嘴嚼利口不沾牙,存放色味不變,始終酥脆如初。
偏關縣羊雜割
羊雜割是山西著名的風味小吃。相傳羊雜割產生于元朝,羊雜割一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忻州羊雜在山西屬于北路(大同)做法,吃法和制法均粗獷豪放,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羊雜割羊雜并不多,加上一些肉湯和粉條,配上花椒、辣椒、鹽、大蒜、蔥、姜等作料,鮮味十足。
忻州蒸肉
忻州蒸肉,又叫碗托子,創制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流傳至今,仍是太原北部、忻州大部地區宴席間、供桌上常見的佳肴。蒸肉選用上好五花肉,加土豆、小麥面粉等蒸制而成,菜品肉質軟爛,口感細膩咸鮮,鮮香可口。
寧武縣疤餅
因餅上遍布疤痕而名,亦名籽餅。其用料有白面、葫油、白糖、雞蛋及蘇打等。制作時,將和好的面搟成直徑約半尺左右的薄餅,在鐵鍋內鋪一層磁砂,放一層餅,進行烘烙。熟后的圓餅呈金黃色,面皮上均勻地布滿圓形小坑,狀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質酥脆,為別具一格的風味小吃,名聞遐邇。
寧武縣高梁面魚魚
高粱面魚魚,是用普通高粱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其做法是在面案兩頭各擺五塊大似蒜瓣的面疙瘩,然后用兩手掌按壓和搓動,由遠及近,逐漸靠攏,觀之手下10條魚魚兒由短變長,匯成一片。搓成的魚魚兒一般有高粱米粗細,盤起來放在一起長短一致,粗細均勻。
莜面窩窩
莜面窩窩因其形狀象“笆斗”,民間叫“莜面栲栳栳”,是忻州地區的一種非常普遍的面食小吃。窩窩做好后,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酷似蜂窩,然后像蒸饅頭一樣蒸熟,熟時即香味撲鼻,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真是“一家吃著十家香”,讓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回味無窮。據傳當年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
筱面窩窩的制法和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李淵吃了老方丈特制的莜面而使之名聲遠播,也有說法是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面食犒勞三軍,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F山西人民賦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
莜面的營養價值很高,不僅有耐饑抗寒、保肝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寧武縣原平鍋魁餅
因在歷史上奪得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不包餡的稱空心鍋魁,包餡的另有名稱。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較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使人久食不厭。
羊雜割
羊雜割是山西著名的風味小吃。相傳羊雜割產生于元朝,羊雜割一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忻州羊雜在山西屬于北路(大同)做法,吃法和制法均粗獷豪放,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羊雜割羊雜并不多,加上一些肉湯和粉條,配上花椒、辣椒、鹽、大蒜、蔥、姜等作料,鮮味十足。
羊雜割具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具有滋脾養胃、益腎補血、益氣調元、溫經活絡、滋補虛損的功效。
寧武縣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塞北特產,悠久歷史,被歷代宮庭御膳視為民間美味。現在做蒸肉的達上百家,其中以百年老店隆襄齋著名。
偏關縣忻州蒸肉
忻州蒸肉,又叫碗托子,創制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流傳至今,仍是太原北部、忻州大部地區宴席間、供桌上常見的佳肴。蒸肉選用上好五花肉,加土豆、小麥面粉等蒸制而成,菜品肉質軟爛,口感細膩咸鮮,鮮香可口。
偏關縣莜面窩窩
莜面窩窩因其形狀象“笆斗”,民間叫“莜面栲栳栳”,是忻州地區的一種非常普遍的面食小吃。窩窩做好后,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酷似蜂窩,然后像蒸饅頭一樣蒸熟,熟時即香味撲鼻,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真是“一家吃著十家香”,讓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回味無窮。據傳當年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