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熏雞是山東省聊城市的特色美食。聊城熏雞歷史悠久,經大運河遠銷京津和大江南北.深受食客歡迎。迄今,民間仍流傳著“東昌府”(今聊城)有三黑兒:“烏棗、香疙瘩和熏雞兒”的俗語。此熏雞色呈栗紅、香醇味美、質地酥軟、熏香濃郁,久貯不變質。
聊城熏雞
聞名遐邇的聊城熏雞為聊城城北關魏家于 1810年前后所創制,故又稱魏家熏雞。制作精細,風味獨特。聊城在清朝時期是大運河在魯西的一個大碼頭,遠在道光年間就已成為著名特產,遠近聞名,當時運河漕運暢通,南邊陽谷,北邊的臨清及各地客商,于每年中秋節前后,紛紛成箱預約訂購,多作為貴重的饋贈禮品。現在當地過中秋節仍有送熏雞的習俗。
魏氏熏雞于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二月成批制作,供全年銷售,其制作要經過15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嚴格,一絲不茍。先加工成扒雞,再在腹內裝上一定數量的白芷、八角、丁香等調料,然后放在鋸末煙火上熏制。鋸末以沙、柳、紅松木為宜。熏制完成的雞,皮縮裂,胸腿肉外露,外觀發黑,切開呈栗紅色肌肉,用手指掐而無彈性,耐久存,便攜帶,能儲存一年不變質,入口原汁原味,香而不膩,嚼后齒頰留香且四季宜食。
聊城熏雞的做法:
材料
主料:公雞4000克
調料:子姜50克,砂仁10克,肉豆蔻10克,雞油50克,白芷10克,桂皮10克,丁香10克,糖色30克,鹽50克,八角15克,茴香籽[小茴香籽]5克,植物油150克
聊城熏雞的特色:色呈栗紅、香醇味美、質地酥軟、熏香濃郁。
做法
1. 將5只肥嫩公雞(約4000克)宰殺煺毛除去嗉袋、內臟洗凈,放入清水中燙泡一下撈出,控凈水分晾干;
2. 將公雞盤窩成型后抹上糖色;
3. 把肉蔻拍爛,桂皮掰開,姜整塊拍碎;
4. 油鍋燒至八九成熱時,下入抹好糖色的雞,炸至皮呈深紅色時撈出,控凈油;
5. 把各種香料和姜塊一起下入清水鍋并放入所有調料,燒沸后把炸好的雞逐個放入煮鍋內,旺火煮30 分鐘,停火燜兩小時出鍋,控凈湯汁;
6. 熏鍋下部放松、柏、棗木鋸末,點燃后上部放熏雞架鐵網,然后把煮好的雞擺放在架網上,上蓋一層席做原熏鍋蓋,以保溫、出煙、出氣、開始1 小時翻一次,后半小時翻一次,熏5 小時即好;
7. 出鍋后,逐個表面抹上雞油即成。
制作要訣
1. 先擦干雞身上的水,再抹糖色,并要抹勻;
2. 熏時勤翻雞身,要求色澤均勻;
3. 食時蒸熱然后撕成絲,酒飯皆宜;
4.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植物油1500克。
魏氏熏雞的做法獨步雞林。選取三斤重的公雞,殺好清凈,內置十六味中藥以及相關的香料,中藥有白芷、草果、枸杞、陳皮、黨參等,香料如八角、桂皮、胡椒、蔥姜等,置煮制的鐵鍋或陶罐中煮爛,中藥及香料皆滲入肉質,再懸起置于火烤煙熏之中。熏制是一個極慢的過程,先是炭烤,后為煙熏,用比較純的木質鋸末置熱鐵板上引煙。三斤重的大公雞熏至一斤左右,褐色如鐵,恰是一毛不存的鐵公雞了。
吃魏氏熏雞,得用刀子鋸割,然后扒撕。做茶肴即喝茶的茶點時,可兩寸長,撕出極細的纖維,擱至瓷盤之上,蓬蓬的如肉松,我以為這是生命的纓須。做酒肴下酒時,就必須短一些,纖維也撕得粗一點,我考慮是喝酒時的酒力發作,咀嚼就更有勁道,品茶自然是輕飲慢嚼的了。
魏氏熏雞是一道嚼菜。在美食中,嚼菜可分脆嚼與柔嚼,蘭花豆與炸花生米屬脆嚼系列,牛肉干與鹵制的順風可以算是柔嚼,魏氏熏雞自是可以歸入柔嚼,十分的具有韌性。咀嚼魏氏熏雞,漸漸的香味在兩舌邊滲出,舌后端便也就感知感煙火的氣息,這樣的煙火的氣息,極易給人以鄉土人生的情懷,以及歲月的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