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泥鰍,壽光坊間有如許一種說法:吃泥鰍必然要去巨淀湖!可見巨淀湖泥鰍在壽光老蒼生心中的職位。據不完整統計,在巨淀湖一帶,做泥鰍的飯館有30多家,每到用飯時間,險些家家爆滿。現在,巨淀湖泥鰍憑仗其奇特的底質前提、人文、酥軟嫩滑的口感等,經過了中國農產物地輿標記產物質量鑒評。想必不久的未來,巨淀湖泥鰍不再只是壽光情面有獨鐘的美食。
據《壽光縣志》(志)記錄:鰍污渠中有此,水涸則入泥,故俗名泥鰍。申明在壽光,出格是巨淀湖一帶,泥鰍很早就很出名氣。因巨淀湖泥鰍鮮美的口胃和豐碩的養分,在本地締造出了花腔繁多的烹調方式,如:沙鍋泥鰍、紅燒泥鰍、泥鰍鉆豆腐、椒鹽泥鰍、石鍋耙泥鰍、干煸泥鰍、辣炒泥鰍等風行甚廣的處所美食名吃,深受市民喜好。
跟著出產體例成長和巨淀湖泥鰍名望日積月累,伶俐勤奮的巨淀湖人比年來充實連系當地特殊前提和名聲遠揚的巨淀湖泥鰍,量體裁衣在泥鰍人工養殖方面大做文章,締造了一種特殊種養殖形式:棉田連“水田”,“水田”里養泥鰍和蝦。這就是“上糧下魚”項目,緣起1996年,當時,經過挖池抬田,田上蒔植糧棉、田下養殖魚蝦,如斯一石二鳥,相得益彰,舊日鹽堿荒地變成了此刻的“魚米之鄉”。現在巨淀湖泥鰍主要以人工增養殖為主,即每一年向巨淀湖放流必然命量泥鰍苗,以添加泥鰍產出量。
巨淀湖泥鰍
山東
壽光市漁業協會
壽光市巨淀湖及其周邊蘆葦濕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8°40′00″~118°42′00″,北緯37°03′00″~37°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