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取勝,微中見宏”,這是微雕藝術的特點。中國微雕藝術,唐宋以來即有記載,當時大都刻在竹片筆管上。宋郭若虎著《國畫見聞志》有“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人馬毛發,亭臺遠水,無不精絕……”之句。古典名著《核舟記》,寫的就是明代微雕藝術家王叔遠,在一顆桃核上雕刻出蘇東坡赤壁泛舟的圖畫,上面不僅樹木、山石、船艙、器具一應俱全,而且人物舉止神態也很清晰。
上海微雕藝術當代名家首推薛佛影。薛從小愛好金石書畫,后來專門研究象牙細刻,將古代名家書畫重現于微小的象牙片上,并曾在米粒大的象牙上刻下了孫中山的《總理遺囑》全文。他每天早上用三只手指拎三十多斤重的大酒壇進行鍛煉,練就了能在翡翠、水晶片等硬質材料上運刀自如的腕力。
一九五六年薛佛影進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從事微雕專業創作,并收陳恩華為徒。陳恩華經過二十余年研究,現在也成了微雕名師,擅長立體造型、仿古書畫等,線條蒼勁,一刀落下有三面刀鋒。他的《壽星牙瓶》就是集造型與書畫之功于一體的佳作。一粒體積如芝麻大小的象牙,雕出了瓶身,上有瓶口,下有底座,瓶的左右兩側各有可以活動的圓環。瓶上白發蒼蒼的老壽星,左手捧著大紅桃,右手撐著拐杖,拐杖梢頭還系著一只葫蘆和一卷書。壽星身邊還有五只蝙蝠和“五福上壽圖”五個字。他雕刻的《松鶴長壽》、《十面埋伏》、《滕王閣》等作品,都被選拔參加了國內外的展覽,得到很高評價。
上海還有一些微雕的業余愛好者,他們刻苦鉆研,自學成材,其中如張云虎、王為民、白崑等人,有的以造型見長,有的雕刻精細,各有獨到功夫。王為民在米粒大的象牙上臨刻名畫家黃幻吾的《松鷹圖》,黃幻吾觀后贊為“驚世絕藝”。他還在珍珠上雕出一對熊貓,著色敷彩,活潑生動,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