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很早以來我國就用來作書寫文字的材料,稱為竹簡。相傳漢光武帝遷都洛陽時,搬運宮中用竹片寫成的書籍、“文件”多達二千余車。運用竹片鐫刻書畫藝術,也早在唐代就已出現,明清以來,更為興盛。竹多產于江南,故上海即成為竹刻重點產區之一。
▽竹刻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畢生從事竹刻藝術的著名工藝師支慈庵,就是一位善刻留青的名家。他能書善畫,對金石篆刻也有研究,并熟悉各種竹材的產地屬性,故能分清竹材的優劣,辨別古今竹刻的高低。
他的竹刻畫面結構完整協調,刀法準確精細,凹凸多變,善于運用竹片自然的“皮”、“青”來表現畫色的濃淡、陰陽。支慈庵不但擅長留青竹刻,還善于利用竹簧本色和紅木相結合,制成美觀實用的翻簧竹刻工藝品。
他設計制作的煙盒、筆盒、茶葉瓶等實用工藝品,造型優美色澤鮮明,做工精細,受人珍視。由支慈庵創業形成的上海精湛竹刻技藝和獨特風格,現在不僅已被新的一代繼承下來,而且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竹刻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竹刻,以優良的毛竹為材料,雕刻成書、畫、插屏、掛屏等欣賞藝術品和煙盒、扇骨、筆插、茶簡、花瓶、擱臂等實用工藝品。品種有留青皮雕、翻簧、竹根雕等多類;技法有陽刻、陰刻、模雕、深淺浮雕、鏤空雕和立體雕等多種。
上海竹刻以留青為主,并以竹肌淺刻和陰陽刻相結合為主要風格,圖案清麗淡雅,刀法縝密精致,色調和潤純澤,所刻書法國畫,能保持原作的筆意墨韻。所謂“留青皮雕”,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皮雕刻花紋,鏟去花紋以外的青皮,露出皮下的竹肌作為底子。
青皮后由白轉為嫩黃,雖年久而色仍淡雅;竹肌則由淺黃經深黃而轉為紅紫。留青就是利用竹皮、竹肌色澤的不同而雕鏤出濃淡暈退,絢爛多姿,有如水墨或設色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