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們一行還去參加了一位寧波鄉親的婚禮,只見酒席之上,擺在餐桌中間的那一碗菜,竟是“芋艿頭菜肴”,周圍才擺放其他雞魚蔬果。據當地人介紹,奉化鄉俗,只有芋艿上桌,才顯得吉祥喜慶,連年有余!
我與奉化芋艿頭的點滴趣事
“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人們以吃過奉化芋艿頭引以為自豪,可見這芋艿頭非同尋常。奉化芋艿頭富含淀粉,香糯可口,可當主食,又可當點心,也可做“排骨芋艿煲”成為一道特色菜肴。
凡吃過奉化“芋艿頭”的人,沒有一個不夸口的,個大味鮮,皮薄質粉,外紅內白,香濃味美。但是我見識奉化芋艿頭,卻是在一次意外的場合。前幾年有一老友的父親從海外歸來,其人是旅美某華埠報章的作家,祖籍浙江舟山。我們結伴到寧波、奉化旅游,進得餐館,我不由想,在寧波請客,必要以海鮮相待!不料這位身居海外多年的老先生,對店堂中的生鮮大排檔竟然連看都不看一眼,只叫“來一碗芋艿”!
我不由好奇,先生旅居海外多年,各種美食一定吃了不少,何以對普普通通的芋艿情有獨鐘?這老先生如數家珍地說,你難道不知道民諺的“跑過三關六碼頭,要數奉化芋艿頭”嗎?跑碼頭,走江湖的人見多識廣,但到頭來還會想起奉化芋艿頭的可貴。
難怪老先生回國省親,到了寧波,每餐就坐,總是指名道姓,非要吃當地的芋艿菜肴,原來是一解思鄉之苦。
奉化芋艿頭的確可稱珍饈。據說,浙江東部種植芋艿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清光緒《奉化志》就有:“大者謂芋頭,旁者謂芋艿”。用當地話說:個大的才能稱作“芋頭”,而小個的只能叫做“芋艿”了。奉化鄉下,無論貧富,都視芋艿為珍品。豐年時,芋艿菜肴列為“九寶珍肴之首”;災年時,又是賴以“充饑填肚活命”之物,這就難怪奉化人是如此珍視“芋艿頭”的價值了!
那天我們一行還去參加了一位寧波鄉親的婚禮,只見酒席之上,擺在餐桌中間的那一碗菜,竟是“芋艿頭菜肴”,周圍才擺放其他雞魚蔬果。據當地人介紹,奉化鄉俗,只有芋艿上桌,才顯得吉祥喜慶,連年有余!
奉化人做的“芋艿菜肴”名目繁多,但是最著名的要算是“九珍芋頭”了。其做法并不復雜,將芋艿頭洗凈,削皮,在芋頭上切成十字花刀,每刀四五分深,刀縫中夾竹針,蒸熟備用。然后在旺火鍋內放入雞汁,加入火腿、雞丁、海參丁、蛋丁、開洋、青豆、香菇丁、魚肉丁、蝦仁等,配以紹酒;煮沸后放入味精、蔥段,勾芡,淋上熟豬油。最后將芋艿盛入碗中,取出竹針;將八寶料淋在芋頭上,中心置一顆櫻桃點綴,就可上桌。芋艿中插竹針的目的,是為了使“九珍汁”的鮮味滲入芋艿之中,令此菜更為香濃入味。
酒席上的另一道芋艿菜,就是廣受老少歡迎的“炒芋艿泥”。制法是將芋艿、蠶豆、紅棗洗凈蒸熟,去皮;分別放在砧板上用刀撳碎成泥,搗糊。然后炒鍋下豬油、白糖,融化后,放入芋泥充分推透攪勻;再將豆泥棗泥入鍋炒勻,最后一起盛于盤內。將梅汁、糖桂花均勻地撒在芋泥上,中間置玫瑰花瓣一朵。此道“炒芋艿泥”油潤滑糯,香甜味美,既好吃又能填肚子。在婚禮席上,經常挨餓的人們,吃一點芋泥,便又能上陣喝酒了。
說到“奉化芋艿頭”,我們還會想到廣西的“荔浦芋頭”,因為《宰相劉羅鍋》一劇,這酥軟得能讓和珅想入非非的荔浦芋頭,一夜間聞名于天下,只是我想,當廣西芋頭碰上奉化芋頭時,不知哪頭會更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