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豐心里一靈激,試著用五香鹵水將豆腐干煮過后,再放到炭火上烘烤,終于研究出了一套獨特的加工工藝。一片片豆腐干方寸大小,銅錢厚薄,烏黑油亮,香氣襲人。他便用白棉線成十字型扎緊,每十片為一筒,將其取名為“多珍五香醬干”。
一種叫做醬干的風味小吃在汨羅江上游的長壽街出現,就像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一樣,也是歪打正著的偶然。將白生生的豆腐干加工成黑油油的醬干子的人,名叫何維豐。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7年,何維豐在長壽街開辦了一家酒店。跑汨羅江運貨的老板與船員,經常枯守在他的店里,炒上一盤豆腐干,執一壺烈辣的燒酒灌下肚去,一路的疲勞與孤寂便像酒香一樣漸漸地消散。一個寒冷的冬日,何維豐穿著長袍坐在柜臺邊,像往日一樣招呼著店里的生意。長袍底下的雙腳,夾著一只裝滿熱灰紅炭的烘爐子。這時,幫工的店小二端著一盤客人們吃剩的殘羹余湯,經過柜臺往店鋪后面收拾。何維豐眼尖心細,發現油湯里飄浮著薄薄的豆腐干。他最怕浪費糟蹋,當即叫住店小二,隨手便將兩塊濕漉漉的豆腐干夾了出來,擱在烘爐子的罩蓋上,準備在自己的肚子里再替它們找一個適宜的歸宿。店里的生意忙碌起來,何維豐一時忘記了吃那爐罩上的兩塊豆腐干。等到酒客們打著酒嗝搖搖晃晃地陸續散去,何維豐回到柜臺前清點錢賬,一股烘烤的香味從柜臺底下淡淡地彌漫開來。兩塊豆腐干已被烘烤成硬梆梆的豆腐片兒。何維豐拿起一片送往嘴唇咬下一只角邊,咦,竟然滿頰生津,別有一番嚼味。何維豐心里一靈激,試著用五香鹵水將豆腐干煮過后,再放到炭火上烘烤,終于研究出了一套獨特的加工工藝。一片片豆腐干方寸大小,銅錢厚薄,烏黑油亮,香氣襲人。他便用白棉線成十字型扎緊,每十片為一筒,將其取名為“多珍五香醬干”,在店里作為佐酒的小吃試著推了出來。酒客們一嘗鮮,味醇香純,經嚼耐品,都贊不絕口,說比其它炒菜與冷碟更加適合佐酒,又可以作零食補口。酒客們喝過酒,總還要買幾筒帶回去,多珍醬干一時名聲大振,成為長壽街的一大特產。
何維豐老人活足了整整一百歲才去世。生產醬干的配方,傳到了他兒子手中。醬干既是一種豆制品,蛋白質含量豐富,便容易生霉變質。即使是寒冷的冬季,擱上幾天,醬干表面便會冒出星星點點的白斑來。哪怕只再隔一兩個晚上的時光,那白霉的斑點便會瘋長,滋生出一層茸茸的白毛。油亮的醬干會變得溜滑黏膩,誰也不敢再塞進嘴巴里去了。由于保鮮期的限制,醬干的生產多年來沒有走出長壽街,只能在湘鄂贛邊區一帶徘徊。何家,也因此形成了“生意再好每天只加工半斗黃豆”的規矩。
就在多珍五味醬干步入一百歲的1956年,對個體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何家的店鋪連同生產醬干的秘方,在鑼鼓聲中并入了長壽供銷社。再后來,“多珍醬干”后改名“五香醬干”,也就是現在的著名的平江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