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客服發布特產名希特產網飲食禮儀 [切換城市]
名希特產網
特產首頁 小吃大全 飲食禮儀 各地特產 健康飲食

淮安飲食文化之孔道星河

淮安“地界淮南北,星野跨徐揚”。據《史記》載,在夏朝即有“陸則資車,水則資舟”之便。東周時,燕齊通向吳楚的陸路,穿過盱眙,稱作善道。秦朝修馳道,有兩條經過淮安境內,多以淮河與運河的河堤為之。直至清末,居于水陸要沖兩千余年,“最是襟喉南北處”,(1)“舟車日夜繞城行”。

酒酣夜別淮陰市(2)

秦國滅楚,占領了淮地,遂在泗水入淮口的對岸,修了一座甘羅城,統一六國后,設淮陰縣,即以此城為治所。淮陰侯韓信微時,曾垂釣于城下淮河邊。“水次千家市,蠻商聚百艘。”(3)后人詩文中淮陰市、淮河口、馬頭等悉指此處。中國四大譯經家,唐代僧人義凈去印度取經,由海道歸國途經城外,在娑羅樹(即菩提樹)下演說佛法而開悟,興建了太寧寺道場,后回長安,武則天特造了小雁塔作為其譯經處。因此,南來北往的商旅們多至娑羅樹下焚香,祈禱旅途平安,市面遂更熱鬧繁盛。“高帆巨艫,群行旅集,民居旅肆,烹魚釃酒。”(4)李邕為此撰書了有名的《娑羅樹碑》。唐宋時,大食、波斯的胡商由海上來華,也多經楚州過泗州去長安、汴京。一些穆斯林在淮定居下來,以馬楊沙丁四姓居多。馬頭即馬姓最早的聚居區,其后代多以經營飲食業為生,來自異域的清真風格使淮地牛羊肉烹調技術大大改觀。著名的馬頭湯羊肉:“先上湯,后上菜;先用勺,后動筷。”由特殊配料和烹技做成,半湯半肉渾然一體。肉嫩軟綿酥,入口即化;湯若稀若稠,回味持久。晚清“全羊席”最終在淮陰集大成,豈偶然哉。在古代對外交往中,楚州港是重要海口。日本國18次遣唐使大多經楚州,由淮河口入海回國。從事海運業的新羅(今韓國)人則聚居于山陽、漣水的新羅坊。淮菜中“高麗羊肉”、“高麗長魚”等,很可能借鑒了他們的烹藝。

“繞淮邑屋綿千區,畫檐綺棟吹笙竽。”(5)飲食娛樂業的眾多商家竭誠盡智,奇招百出,迎送著四海三江的客人。淮商向以謙和小巧著稱,“賈販恭事唯謹”,(6)對“上帝”服務周到。沿河酒店客棧,全天候通宵營業,“兩岸燭龍照寒水,恰似星河落九天”,給日夜兼程的商旅們帶來極大的便利,而有賓至如歸之感。唐代詩人項斯深夜涉淮,就曾有過一次滿意的飲食消費:“夜入楚家煙,煙中人未眠。望來淮岸盡,坐到酒樓前。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

書劍飄零,一路流連于山暉水媚的李白,也許沒能趕上入城,馬困人饑日已暮,只好叩開了道旁農家的一座柴門。接納他的是一位老媽媽,二話沒說,捉了一只大黃雞,精心烹制成美味,又捧出一壇家中自釀的村醪,招待這位素昧平生的過路人。像鄉先賢漂母一樣,只憑愛心,不要回報,連姓氏也沒肯告訴客人。本來么,這類事情在古時就十分尋常,何況是“行旅無須裹糧”的盛唐?過后誰還記得這區區小事?偏偏,她遇到的是與韓信一樣至性真情的奇男子,“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她的善良誠摯、熱情好客,深深贏得了大詩人由衷的敬意,隨后寫了一首五古寄給友人:“暝投淮陰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黃雞,一餐感素誠。予為楚壯士,不是魯諸生。有德必報之,千金恥為輕。”不甘折腰事權貴的詩人,竟心折如許,從此,留下一段人間佳話。淮陰人,為能以這種高厚之情款待了“詩仙”而自豪,淮菜名品“酒燜黃雞”即附會此事而作。直到今天,淮人的熱情好客,還常令外地人驚佩,從一些商品經濟發達地區來的人,甚至覺得他們傻得可愛又可憐:“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付出總得要有回報,才劃得來吧?”可他們一直沒能學會“求報”,或者說學得總是“欠火候”,大概是胎里帶來的那點“劣根性”作怪。

古時,因大運河與淮河落差大,船行過淮,不僅要盤壩過閘,還常常因待潮待風滯留淮上。皇甫冉《途次淮口寄趙員外》:“欲逐淮潮上,暫停漁子溝。”劉長卿《楚州次白田阻淺問張南史》:“水淺舟且遲,淮潮在何處?”楊萬里《至洪澤》:“早潮已落水入淮,晚潮不來閘不開。”“都梁到此只一程,卻廢一宵兼兩日。正緣夜來到瀆頭,打頭風起浪不休。” 真夠急人的!難怪行人以阻淺阻風為題的吟詠特別多。明初,為了防止黃水向淮河運河倒灌,特建造了清江、惠濟等四閘,極慎啟閉。非集中過漕時,所有公私船只,到淮皆須盤壩,換船北上。(7)因此,“船一靠岸,千車萬擔”。(8)不久,因北方運道水淺,更嚴格規定除漕船外,其余船只禁止過淮。行人商旅自清江浦的石碼頭上岸后,北渡外河(即淮黃合流入海水道),至王家營改換騾馬大車北行。于是中國交通史上有了“南船北馬王營渡,九省通衢石碼頭”之說。明后期,閘規松弛,任意開啟,淮河兩岸眾多湖泊漫成了一個洪澤湖,繼而更淤墊為“懸湖”。清初,總結前代教訓,重申:除漕艘及三品以上大員所乘官船,可在規定月份內由淮直航天津外,其余官民各式人等,一律自清江浦起旱北上;南下,則陸行至石碼頭換船。史學家談遷順治年間兩次過淮,盤桓月余,其《北游錄》載:清江浦夾河二十里,“多僑民宿賈,巨室鱗次,誠劇市也。”“綰轂東南占上游,居人范蠡解持籌。”據張煦侯《王家營志》:王營鎮上兼營客棧的轎車廠、騾馬廠林立通衢,車水馬龍,日夜不休。每值會試之年,南至嶺外閩海,各地趕考的舉子,公車北上,落第南旋,莫不匯聚于此。秦選之《淮乘》也稱:蔣、楊、張、賈、姜等各家騾馬大店“房屋動以千計,且皆畫棟雕梁,高墻峻宇,門階石級有多至十數層的”。就這還家家爆滿,居民爭變其室為臨時客棧,“旬日之入,與大賈抗。”

由此看來,不論官商士紳、僑民方外,不分旅程緩急、游興深淺,只要過淮,至少棲遲兩三日,多至七八天,等船候車,空數行期。春深楊柳風,離人腸斷;秋夜梧桐雨,客子心凄。行役之人,黃昏羈愁,最難消受。鄉先輩鮑照就曾深諳其味:“旅人乏愉樂,薄暮增思深。”排煩遣悶,何不小飲薄醉,獨上酒家樓?如果說淮安真能給這些滯客羈旅些須安慰的話,最愜意的事,莫過于從容品嘗美味,一飽口福。一條條通衢長街上,酒樓食店比戶挨肩,無不以淮安特色菜肴招徠顧客,炒軟兜、炒蝦仁等更是每店必備。故諺云:“有客到門,萬事現成,此地美味,長魚蝦仁”。清末民初,八寸碟子也就二角多錢一盤。小酌和菜,均惠而不費。萬字口的“玉壺春”正對越河,由石碼頭上岸必經其門口,店中名菜“龍飛鳳舞”,其實是雞鴨爪翅去骨形不變,又叫“雙飛跳”。水門下的“新半齋”最拿手的是“炒雙脆”,以雞鴨肫為主料。圩門外的“四時春”,則以“走油豬肘”和“千張疙瘩燒大腸”聞名。洋橋口的“富貴樓”逢席必上“馬蹄鱉燉雞”,人稱“別姬樓”。另有“荷葉粉蒸肉”也不錯:以五花豬肉浸于醬油佐料中,半日取出,拌以炒芝麻、炒米粉等料,以新荷葉包之上籠蒸熟。荷香沁齒,別有風味。對面的“石園興”,也是有名的酒家樓,特色是擅長肉饦子(豬肉圓)。豬肉肥瘦各半,細切粗斬,加水、鹽、淮山藥、蝦仁、蟹黃等攉勻。“白湯饦子”,形如小球,汆入沸湯,無論配小蘿卜頭,還是小湯菜、茼蒿、菊花腦等,味皆好;“清蒸饦子”大倍之而扁圓,多以茶干、蒲菜或竹筍為襯;“紅燒饦子”,大而略扁,放入油鍋中炸黃,再配金針菜、黃芽菜、笆菜或海帶等紅燒。教門館以“周同興”最出名,“清燉雞鴨湯”,稱作“清江一絕”,譽溢人口。

一到傍晚,推車設案,到處是挑燈夜賣的熏燒攤。“安東雞糕”、“洪湖鐵雀子”、野雞野鴨都是獨特而有名的地方風味。出自豬門的“佳子弟”中,當數“清江捆肉”最有特色:用豬頭上腮皮肉裹肘子肉,加各種香料佐料,緊緊扎起來上甑子烀到爛熟,取出切薄片,皮黃肉紅,蘸蒜荽姜醋吃,味極香極美,比肴肉更有咬嚼,勝過口條豬肚豬耳大腸等多多。初冬時,還有一種“小狗腿”,其實,是野兔子的腿肉,鹵成一小團,味也很香。“活珠子”,即煮熟的毛蛋。“炸魚串”只用甘羅,不要廉頗,也穿在竹簽上,同于“對蝦串”。這三樣都是蘸椒鹽來吃的。

林林總總,除了山陽、清河城里及河下、板閘、西壩這些高檔食苑外,馬頭石碼頭,王營漁子溝,黃集蔣壩朱家壩,馬壩盱泗彎金溝,閔橋車橋平橋渡、欽工博里北高溝……錯落分布在水陸要道上的一個個飲食名區,各有眾多名優特色肴點,燦若繁星,美不勝數。

琳瑯滿目系情絲
  對匆匆過客來說,價廉物美又便捷的快餐,當然數眾多的淮安風味小吃。對當地人來說,如果囊中羞澀,一早一晚,莫領著小伢子上街,否則硬牽著那小手,猶如昭君出塞,一步一回頭,大人心里不好受。

山陽城里響鋪街上黃氏震豐園,餛飩首屈一指。皮薄如紙,點火即燃,放在書上,字跡清晰可辨。做餡心,是用刀背將精豬肉剁成泥,加蔥蒜姜筍及各種作料,這樣才“香鮮嫩”具足,食時細滑爽口。因其風格獨特,又稱“淮餃”。慕名而來的客人都說:“過淮不吃淮餃,一趟等于白跑。”且有數種食法:“湯餃”,煮熟后用爪籬撈起,放入加好佐料的豬皮骨湯里,肉紅尾白,似金魚游戲碗中。“熗餃”,煮熟后用用麻油佐料調拌,不放湯汁,遠望油光光,近聞噴噴香,細加咀嚼,饒有余味。還有一種“火餃”,下熱油鍋快速炸成嫩黃,吃起來既脆又香。另外,還可用餛飩襯海參,配鴨煲,成為宴席上的名菜。清江浦水門內的淮園也擅長做餛飩,戲劇家陳白塵年輕時常去光顧,每次總要點兩份餛飩:一湯一熗。不過,千萬別誤會,以為“上品無寒門”。深巷曲弄中,間把小門面,不經意的一次光顧,往往會給人一個意外的驚喜。

對淮安蓋澆面,古人曾好有一比:面天子在淮上稱孤道寡,坐擁粉黛三千,縱然西子、太真復出,也難寵擅專房。就是指一種小刀面,可配長魚、蝦仁、腰花、肚絲,以及豬牛羊肉雞魚蛋等炒成的幾十種不同澆頭,一碗一澆、現炒現澆。既能領略淮菜小炒的精華,又可當主食,有湯有水,經濟實惠。最便宜的是陽春面,只用骨頭湯加醬油青蒜芫荽。豐儉隨人,各有所愛。

包子區別多在餡心,牛羊豕雞鴨魚蝦蟹之肉,菜筍香蕈,赤豆棗泥芝麻,甜的咸的、葷的素的雜的,應有盡有。最杰出的代表當然是河下文樓的蟹黃湯包。餃子餡心大多是咸的,也有數十種。或蒸或煎或煮或炸,各隨其便。最高檔的數燙面餃。最簡單的是用平鍋干炕的合子,以韭菜、瓠子等作餡。甜的有荷葉莢、酥餃等。花卷、如意卷、豆腐卷、高樁饅頭、糖角子、大燒賣都是大路貨。即使同名的包子、餃子,質量高下、口味優劣也相差懸殊,好比名牌學校的學生,身著一樣的校服,但其間賢愚不等,豈可以道里計?

燒餅中:蔥花、插酥、鴨油、蘿卜絲、蟹殼黃、大劃燒餅等是咸的,也有桂花、玉蘭、玫瑰包的糖燒餅。燒餅店在下早市時,多將用剩的面劑炕成一板板芝麻甜薄脆,當茶食賣,以河下鎮上回民馬家做的最好。另外還有包餡的面餅,花色品種與包子差不多。用水調面,包上蘿卜絲豬油渣做的餡,搟得薄薄的,放進油里煎,是餡餅中的精品。無餡的,有千層餅、螺絲餅、蔥油餅、車輪餅、炕餅、煎餅、朝牌等。有一種直徑五六寸的大餅,腹中空空如也,卻不綃不厚又軟又香,人們最喜歡用它來夾豬頭肉。

淮安點心中,面食占比重大,米食雖是少數食族,但同樣受珍視,與面食如兄如弟,相得益彰。一如此地漢族居民與少數民族間數千年和衷共濟,從未發生過民族械斗手足相殘之鄉風。有種米飯餅,是用米粉漿在平鍋上攤成碗口大的一塊塊,底子金黃,甜中微酸,極爽。米制品還有糍粑、米飯團、用元宵面在油鍋里煎的粘餅等。糕類有油糕、棗泥糕、梅花糕、八珍糕、年糕等。山藥糕是用淮山藥蒸后去皮,與粳米粉、白糖和勻,包入甜餡上籠蒸。筒兒糕沿街四季有賣,是將燒開水的錫銚子蓋兒拿了,放上一只定做的活塞小木筒,填入拌糖的粳米粉,撒上幾許紅綠絲、葡萄干之類,不到半分鐘即可蒸熟。面做的還有蜂糖糕、重陽糕、千層糕等,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蜂糖糕在古時原稱蜜糕。唐末藩鎮割據,吳王楊行密占淮,淮人避其名諱,將蜜糕改稱蜂糖糕。此說未必站住腳:蜂糖糕并非淮人專利,豈能說改,南北各地都跟著變?姑存疑。

湯圓也分實心和帶餡的,如同儒子待價而沽,肚里有貨的總要比沒貨的容易出手。藕粉圓一般是豆沙或棗泥餡。藕夾子有夾肉糊和豆腐之分。糯米甜藕,有單賣,也有在粥擔上賣的。煮藕的甜汁多用來煮桂花蓮子粥、山藥粥、百合粥等。秋冬時,沿街鐵鍋或筒爐炕山芋,也是人們愛吃的甜食。走街串巷的還有餛飩擔、豆腐腦、辣湯擔、綠豆丸、藕粉擔、面擔、湯圓擔等,擔子都是一頭安鍋灶,一頭放碗碟佐料。深宅中人,可憑梆子聲或叫賣聲將它們一一對號。賣涼粉的大多往樹蔭墻角里一蹲,不喊不叫,“悶聲大發財”,有塊粉、刨粉兩種,隨人挑。這些擔子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整潔,幾纖塵不染:那些銅鍋銅勺,無不擦得锃亮;盛佐料的青花瓷缸、淺淺帶高底兒的藍花瓷碗,無不濟楚精潔,增人食欲。

清江浦最出名的油炸食品是糖麻花。有位姓楊的老人不僅麻花做得好,且叫賣聲很獨特:“又——甜——又——酥——的糖麻——花——喲!”一字一字咬得緊緊的,“陰沉的聲音震動了冷寂的夜空,夜都戰栗了。”陳白塵以他為原型寫了一篇小說《夜》。只是,先生1932年離開家鄉后,并不知老人以風燭殘年,最后還在黑夜里綻放出明亮的火花:日本鬼子占領淮陰后,城門口站崗的日兵們也喜歡上了楊老爹的糖麻花,聽到他的叫聲,入夜關閉的城門就會重新打開,作為交換,總是白吃一捧麻花。一個春天的夜晚,聽到叫賣聲后,卻遲遲不見人,等到蹣跚的身影出現,盤問原因,老人說是在娃娃井附近叫賣的,走到東門口這么一大截路,快得了嗎?日本兵只顧吃麻花,也沒細想,就讓他進城去了。其實,是在朱公橋邊的高家巷內,老人遇到了一位無法進城的地下交通員,托他帶了一份緊急情報,進城去交給荷花池的一戶人家,故耽誤了。可惜的是,沒能看到抗戰勝利,他就去世了,寂靜的夜空從此不再回蕩那震顫人心的叫賣聲。可人們還是喜愛那些不怕下油鍋的“小好漢”:除了麻團、油條外,“油糍”是以油和燙面,內包紅糖,拍出扁圓形,炸成的。“油端”是預先做一把橢圓形平底小銅勺,填進加了蔥鹽的蘿卜絲面糊,再入油炸。“油貨”,就是做成寸把長的小卷子,冷后用油炸。能上席面的也有幾種:春卷雅號“金笛吹春”;大糕撕成一片片,下油鍋后用筷子攔腰一夾就成了蝴蝶狀,故名“金蝶尋春”,與玉蘭片“金蟾戲春”統稱“淮點三春”。

說到玉蘭片,不能不提篆香樓。由荻莊沿運河堤北行四五里,就到了因廟中僧人自宋代以來善制篆香而聞名的篆香樓。每當仲春,“群花盛開,玉蘭尤茂。為城北游憩之所。河工盛時,各廳員載酒看花,門外車馬恒滿”。(9)貴人們賞花之余,主要是品嘗“玉蘭片”,即用新采的玉蘭花瓣,掛雞蛋清糊,入油炸至嫩黃,灑上白綿糖而食。并非存心揭人“隱密”:千真萬確是雞蛋清。在家人亦不敢打妄語。罪過,罪過!

淮安歷史上寺觀祠廟眾多,明清時,僅山陽縣(含清江浦)就有寺廟三百多座。最盛者號稱“八大寺”,素饌齋食一家賽一家。原料多是三菇六耳與豆制品,手法不外以素擬葷,形似味近,料別名同,與外地釋齋相差無幾,已分不清哪些是“家生子”,哪個是“抱的兒”。惟有缽池山景會寺春天的“山花齋”獨樹一幟。“春服初成興頗宜,蒼松綠竹訪顛師。細烹丹井消塵鞅,旋采山花療客饑。”即詠其事。(10)

難道釋家弟子除了“臨摩”就是“寫生”?可有“寫意”的,選幾幅出來看看?當然。

 “的湖心寺位于西湖心,王士禛描繪它“右顧層城煙浪中,左眺湖光暮色里”。(11)康熙、乾隆南巡時均多次游寺,可不是沖著優美的景致來的,祖孫倆都是為了一碗別處沒有的面條——用蓮花汁浸漬的“冷淘面”。放下御筷,分別御筆賜額“佑濟寺”、欽賜《大清龍藏》一部。古人云:“中看不如中吃。”真不我欺。

清江浦的普應寺,本是一座唐朝古剎,明初,經平江伯陳瑄翻建,煥然一新。寺僧做的“辣湯”名播四方。《西游記》第七十九回,孫大圣在比丘國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降伏了白鹿怪,國王備素宴酬謝唐僧師徒及老壽星,席上有一樣食物:“辣煼煼湯水粉條長,香噴噴相連添換美。” 就是吳承恩有意在書中贊美了家鄉風味小吃“辣湯”。乾隆末年,關閉了清江督造船廠,石橋東邊下廠的失業工人多改行挑起了小食擔,以辣湯做得最拿手。至今,以粉條、海帶絲、百頁絲、面筋片做的辣湯泡油條,還是淮陰人最愛吃的早點之一。

慈云寺因清初玉琳國師(順治帝師祖)于此坐化,而得到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垂顧。香積廚中做的綠豆丸子也著實可人意。用綠豆面和蘿卜絲,加蔥鹽,做成直徑七八分的小丸子,放在油里炸熟撈起,臨吃,投入開水鍋中一燙,連湯裝碗,灑點筍絲木耳絲、胡椒粉或澆上辣椒醬。清代詩人魯一同,寓寺中撰修《清河縣志》時,因不忌五葷,總喜歡另加一撮青蒜芫荽花。

河下鎮湖嘴大街上的聞思寺,是淮上唯一的律宗寺院,清規極嚴,清齋極陋,比“憶苦飯”好不了多少。故俗諺云:“聞思寺的齋,說得吃不得;清宴園的席,吃得說不得。”但寺中用豌豆粉做的涼粉皮極好。夏日,往往有施主上門去討,回家切成斜塊,配以筍耳蝦米等,炒可,燴亦可。用來涼拌時,下開水一汆撈起,冷透再加麻油拌透,臨吃現澆其它佐料,清涼爽滑,非它物可比。

清江大閘口北邊有座清真寺,附近回民聚居,多以飲食業謀生。牛肉湯、羊肉湯、水晶包、炸馕等清真小吃別有風味。羊肚兒湯雖害得竇娥屈死刀下,但惡棍張驢兒亦挫骨揚灰。一到冬天,因其暖胃祛寒強身,還是有人喝。晚間挑擔沿街出售“牛脯”,現切現賣。是以上好的肘瓜子肉加香料做成,外著紅色,一塊有拳頭大小,煮得既爛,刀功又好,切開香味撲鼻,清末民初,銀幣一角,就可切一大碗。“下酒佐餐兩相宜。”書法家謝冰巖先生,人老思鄉,提起它來贊不絕口。“清江羊糕”,既是“全羊席”上的名肴,也是熏燒攤上的精品。吃時切塊灑青蒜絲,蘸甜面醬、大椒醬。再就是油雞,有點像白斬雞,但做法獨特,味美遠過之。雞皮上抹有一層雞油,黃亮亮,光閃閃,逗人饞涎。只是最好用當年雞,老鳳不如雛鳳。

相對熱點心而言,能存放一段時日的冷點心稱為茶食。各種果餅糕糖與外地大同小異,有特色的一是炒米:入冬后,大家小戶無不備辦此物。以粳米或糯米入大鍋中干炒,火候極難掌握,只有雇專門人來家炒。炒米師傅多為四鄉農民,三秋事了,趁農閑出來苦點錢。炒米既香又脆,做成炒米糖、炒米球,炒米棒,更是孩子們的最愛。老人多不喜手捧干咽,好用水泡。有客人來,泡碗炒米糖茶;若是新親上門,就要再打入一對雞蛋鱉子。城里人還喜歡泡在餛飩湯里,又是一種吃法。遇到水災,人們困在樓屋頂、堤堆上,炒米與炒面就成了“救命二菩薩”。二是大糕:以糯米粉、白綿糖、紅綠絲、豬油或麻油等做成,糕片極白極薄,吃時,一撕即開,不散不粘。明清時,淮安府“益林大糕”,一直是名聞九州的茶食上品。再有就是蜚聲中外的“鼓樓茶馓”了。淮安人制作馓子歷史悠久,但享有盛名是在咸豐以后。山陽城內鎮淮樓南,有一家姓岳的馓店,在以往大馓子基礎上作了創新,選用上等原料,做成精致小巧的麻油茶馓:分甜咸兩味,色澤嫩黃,香美酥脆。有梳子、篦子、扇子、寶塔、葫蘆、菊花、蝴蝶、如意等形狀,宛如金絲纏繞而成。裝以聽盒,誠為饋親贈友之佳品。鼓樓茶馓遂名揚大江南北,一時遠近爭購。據《本草綱目》:馓子味甘咸,無毒,利大小便,潤腸,溫中補氣。然淮安人一直以其防治大小產引起的各種婦女病,故有送馓子給產婦的習俗,常說一句歇后語:“坐月子沒吃馓子——虧大發了。”有一年,慈禧太后也得了乳腺病,御醫山陽人韓達哉不動聲色地開出了一張食療方:用四枚紅棗煎湯半小盞,泡半把岳家茶馓,清晨空腹用。服后不久即痊愈,自此令淮安年年進貢。宣統二年,鼓樓茶馓在南洋勸業會上獲銅獎,開始遠銷國外。

古往今來,這些帶有濃郁地方風味的小吃,不僅使八方賓朋、游人行旅驚喜地領略了淮安飲食文化的絢麗多姿,愜意地享受了淮上美食如歌如畫的怡然樂趣;甚且化作縷縷情絲、綿綿愛意,牽著所有淮安兒女的神經與脈搏,令多少泊居異國他鄉的游子,眷眷長想,終生夢繞魂縈;天涯海角,難抑鄉思歸心。

尋得山陽好住家
  安自古有“一方水土養八方人”之說。

兩千多年來,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熱情和愛意,擁抱、呵護與哺育了一批又一批新兒女。早期有戰國末年的楚韓等國遺民,漢初的中原人等。漢武帝時,曾將東甌閩越之民悉徙于江淮間。東漢末,避董卓之禍,洛陽人家大舉遷淮。西晉永嘉之亂,北方士族紛紛南下,祖逖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北宋與元初,都有大量北方人口涌入。規模最大的是明洪武年間,遷蘇松杭嘉湖諸府十四萬多戶來淮墾荒,不少都是整族遷徙。又遷廣東番禺東莞降民二萬余人于泗州屯田。淮安成了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八方匯來的兒女們,也創造了無數驚人業績,為母親增光添彩,給古老的大地帶來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益發星河燦爛。

元末天下大亂,施耐庵隨父親從江南遷至山陽,在舊城西門內土地祠后,買了一進小院落,生活寫作直到去世,葬于淮安數十年后,其孫遷塋離去。北宋宣和三年,宋江等人曾占領楚州,有關故事“載在人口”,并陸續搬上戲曲舞臺與書場,淮安畫家龔開還曾為其一一畫像,并作了《宋江三十六人畫贊》。這些固然對創作《水滸》有很大幫助。施耐庵在《贈顧逖》詩中云:“年荒亂世走天涯,尋得山陽好住家。”(12)可見寓淮原因遠不止于學術上。明初,安南(今越南)發生政變,被黎氏推翻的陳氏王朝入關流亡,他們一直往北走,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不知走過了多少通都大邑,最后在運河邊一座繁華而五方雜處的小鎮上停下了腳步。直到十八世紀末,人們在河下鎮竹巷街的“潛天塢”里,還見到了年近九旬的陳皜齋先生。(13)明末,萬年少、閻古古、倪天章等躲兵燹而來;道咸間,包世臣、何紹基等避干戈而至。左寶貴十七歲時在故鄉打了釘馬掌不給錢的官差,一路逃到河下鎮上,回族兄弟收留了他,遂在此成家。妻子陶二姐賢惠能吃苦,二人相敬相愛。喋血平壤,魂系淮安,血衣戰袍裹著殘肢忠骸,不遠千里,送回篆香樓旁建祠修墓。陶夫人晚年移居清江浦清真寺隔壁,人稱左公館,今猶存。

《清朝野史大觀》還載了一段蹊蹺事:清嘉慶中葉,獨行俠“白蘭花”由廣東遠來淮上,化名周海門,“倚山建客邸數百,編號為之,客之來者以次就宿,如歸其家。座中食客常千人,士之踵其門者,雖一技一能,必溫顏接之,延以上座而厚款焉”。把淮安當作華山絕頂“武林之家”,大宴群雄?

“君子居必擇鄉。”與官方移民及因禍避難、游戲江湖之人不同,許多宦海倦客、人海精英,是經過理性的深思熟慮后,才將淮安選作家居之地的。國學大師羅振玉的曾祖父,從浙江上虞走來。近代中國最早的銀行家談荔孫的祖父從太湖邊的無錫走來。周恩來的祖父周攀龍年未弱冠離開紹興,隨兄來淮學幕,娶山陽女子魯氏為妻,遂家焉,四個兒子及孫輩周恩來等皆生于淮,長于淮。南昌萬氏自承紀、承紫兄弟在淮為官后,子孫世居于此,萬青選與清江浦張舉人之女結為百年之好,其女十二姑即恩來生母。《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的父親劉成忠在河南任上致仕后,沒回家鄉丹徒,“移情別戀”,看上了淮安,在山陽舊城里的地藏寺巷,置了一片產業,作為終老之鄉。李公樸亦因先輩移家淮城,而生長于此。

淮安何德何能,令眾多人杰薈萃、他鄉耆英垂青?據說,一是民風好,善待外鄉人,欺生為眾人所不齒,尤善于愛護弱小,生存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寬松和諧。顯然,這與淮安傳統土著極少有關。《山陽藝文志》載:“吾郡自南宋金人亂后,地為重鎮,而居民漸稀。元興生機未復,尋遭張士誠蹂躪,相傳存者僅七家。”(14)同是他鄉漂泊人,相聚何必分舊籍?二是士風好,“重禮教,崇信義,衣冠禮樂之美,甲于東南,多出勤耕苦讀子弟。”(15)這些說的都有道理,只是遺漏了很重要的一項:“吃在淮安”!包括深厚的飲食文化積淀,絕佳的飲食生活條件。

固然,“圣賢之志,不在溫飽”。吃得好,不是人生追求的第一目標,更不是唯一目標。但,“人是鐵,飯是鋼”。吃,畢竟是任何非仙非佛之肉體凡胎,所不能與之斷然決裂的養生大事。包括李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志存高遠、勇攀哲學科學高峰的大哲賢才,天下為公、力濟蒼生智周萬物的志士仁人,又豈能不倍加珍惜而輕易棄此寶貴之身?不寧唯是,對所有人來說,“味覺”,本是讓其體驗生之快樂的一種天賦,大可不必視美食如寇讎。就好像,一旦持有世界一流的交響音樂會入場券,偏不去聽,未免可惜;沒有門票,鉆墻挖窟硬闖白相,也極可鄙。

誠然,有些人來淮定居與上述原因無關。比如,美國基督教南長老會的傳教士們。仁慈醫院的院長林嘉美,(16)十九世紀末來淮,為了與中國人打成一片,身著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還梳了條假辮子。偏偏遇到腦筋不會急轉彎的淮安人,任你說出天書來,依然不愿“上洋鬼子船”,生了病,洋人免費給治,卻死活不肯上門求醫。后來,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每當傍晚出來散步,林嘉美總要到教會旁邊的玉壺春酒樓小坐,看一位姓李的師傅用南瓜蘿卜菜等刻食雕。有時一瞧個把時辰,專注得如癡如迷,對中國人的食雕藝術佩服得五體投地。遇有愛不釋手的“花鳥魚蟲、亭臺樓閣”,便掏錢買回去給家人和同事們欣賞。對淮安飲食文化的熱愛,一下子拉近了他與當地老百姓的距離,不僅李師傅成了他的好友,老食客們也都與他談笑風生,稱他“林四先生”。只是對其買食雕的做法仍不能茍同,以為隔著櫥窗看看就蠻好,不必瞎花“冤枉錢”。從此淮安人竟稱食雕那玩意兒為“洋盤”。光緒三十二年發大水,蘇北六十萬災民困滯清江浦,林四先生從國外募來大量“洋干面”,每日冒著生命危險到難民棚中為染上時疫的病人義診,以致染疾失聽。固然出于人道主義的博愛情懷,只怕也不乏對中國文化、淮安友人的深情愛意。
來源:名希特產網 時間:2025-03-12 關注:
飲食禮儀特產推薦
飲食禮儀特產排行
  • 凍羊糕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關注:214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關注:173
  • 街頭小吃涼皮
  • 牛軋糖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關注:160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關注:157
回頂部名希特產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逃生游戏里挨c海棠小说| 国产午夜一级鲁丝片|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久久免费动漫品精老司机| 国产视频福利在线| 朋友的放荡尤物娇妻| 好吊日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步兵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 欧美激情videos|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91精品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紫黑粗硬狂喷浓精| 日韩三级免费看|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中日韩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小小影视日本动漫观看免费|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欧美老人巨大xxxx做受视频| 妖精的尾巴ova|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视频vs精品视频|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十六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 www亚洲视频| 精品在线观看免费| 天天在线综合网|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日产乱码卡一卡2卡3视频| 又大又硬一进一出做视频|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综合网激情五月| 在线观看a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