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吃薈萃
9.茶湯
看過《四世同堂》電視劇的觀眾,都會記得齊老太爺?shù)降財偵腺I兔兒爺?shù)膱雒妫渲杏幸荤R頭,就是賣北京小吃沖茶湯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湯壺冒著熱氣,大銅壺金光锃亮,壺身鑄有游龍,壺嘴是一個龍頭的造型,龍頭上面系著兩朵絲絨花球,顯示它的古雅。大銅壺肚膛內(nèi)點煤炭,沿著肚膛盛水,茶湯就用燒得滾開的水直接沖入放有茶湯原料的碗內(nèi)。盛水的大銅壺有40公斤重,沖茶湯的手藝人不僅要有勁,而且要有熟練的技巧,否則茶湯沖不好,還要被燙傷。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練。清宮光祿寺的御膳房內(nèi)就列有茶湯。
沖茶湯要技術(shù),茶湯原料也很講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內(nèi),用熱水調(diào)勻,然后用銅壺的開水沖入碗內(nèi)沖熟,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放一撮白糖。它的質(zhì)量要求是,沖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松軟抖動,不能從碗內(nèi)掉下。目前茶湯供應(yīng),似乎還達(dá)不到這個標(biāo)準(zhǔn)。原因在于沒有或買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屬禾本植物,屬黍類的黍稷型。糜子是我國最古老的五谷之一,也稱穄,穄子,赤黍。《呂氏春秋·本味》載:“飯之美者……陽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倉頡篇》說:“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關(guān)西謂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黃,磨粉可作糕。中醫(yī)認(rèn)為其味甘,微寒,可止瀉,利煩渴,除熱,治咳,逆上氣。穄也就是糜子,由于產(chǎn)量低,種植不多,故市場供應(yīng)甚少。
茶湯除用糜子外,還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為原料,但質(zhì)量不如用糜子好。兒童喜食茶湯。《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為證:“大銅壺里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開。一碗沖來能裹腹,香甜最好飽嬰孩。”并附注稱:“茶湯有擺攤者,有挑擔(dān)者,其唯一之標(biāo)識,則大銅壺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見,小兒多喜食之。”茶湯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還能品嘗到真正新糜子面為原料的茶湯否!
10.炒肝
是北京早點的名小吃。每日清晨,賣炒肝的店攤眾多,愛喝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樣興起的,連,些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
1900年,當(dāng)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去前門外“會仙居”吃飯。這家飯館當(dāng)時賣白水雜碎,楊曼青見桌上、地下扔了不少豬心、肺等下貨,就給掌柜的出招兒說:“你們干脆把白水雜碎中的豬心、肺去掉,只留肝、腸,再加上醬色,然后勾芡,起名叫炒肝。這些日子我在報上為你們宣傳一下。”掌柜一聽連聲叫好。于是按楊先生的辦法做,又加上大料、生蒜、黃醬等佐料,最后用口蘑湯勾芡。用這種原料和調(diào)料做出的炒肝,香氣撲鼻,濃郁可口,大受顧客的歡迎。“會仙居”和炒肝就出了名,紅火了幾十年。1956年公私合營“會仙居”并入“天興居”。炒肝成了北京小吃中的精品。清末民初的《燕京小食品雜詠》中就寫了一首炒肝的詩:“稠濃汁里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炒肝是怎樣烹制的呢?這首詩后的注解說:“炒肝以豬之小腸,臠切成段,團(tuán)粉汁燴之,……名為炒肝,實則燴豬腸耳。既無肝,更無用炒也(間有肝塊,亦非炒過者),京諺有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之語,故詩中云云,炒肝香二字,則賣者吆喝聲也。”這個解說已很清楚,炒肝實為燴腸,不過有幾塊肝為點綴而已。盡管如此,炒肝乃不失為是一美味。它的制作關(guān)鍵是精心細(xì)作。如洗腸子時,要扎住腸頭,翻過來,用醋、鹽、礬揉搓后,用水反復(fù)漂洗。干凈后,再扎住另一頭,再翻過去漂洗。干凈后,剪掉兩頭,才無異味,保證了它的鮮美。用肝雖不多,但要選用肝尖的部位一制作時要用上等好醬油。淀粉要先沖一碗,看是否透明清亮。沖出后混濁即不能用,因此正宗的炒肝,鮮香清亮不混濁,口感極佳。
目前做炒肝的店家甚眾,喝炒肝的也多,質(zhì)量次也有人喝,因此炒肝質(zhì)量每況愈下,特別是腸子洗得不凈有異味,舍不得用口蘑水浸泡,簡單一洗就算洗過了,沒有鮮味,淀粉更次,勾出的芡不是稠糊就是稀湯掛水,沒有亮度。因為有些吃炒肝的人,并不知道它應(yīng)有的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多么次的炒肝也有人吃,質(zhì)量自然就下降了。因此真想做生意的店家,就應(yīng)規(guī)范操作,才能保證北京炒肝的聲譽(y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