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是天水地區秦安、甘谷、西和、天水四縣新發展的工藝品。不少國內外人士,為能買到天水草編而高興。天水草編就地取材,資源豐富,群眾性廣泛,男女老少皆能做,不受時間、季節限制。
▽天水草編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草編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工藝品。遠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用麥秸稈編織草帽等日常生活用品。據史料載,在唐代,云南大理縣南詔國的王都太和城沒落后,就由草帽集市代替了它昔日的繁華。
清代學者王鳴盛則有草鞋詩:“篛魚欲上雨初晴,好向南鄰北舍行,盼取新涇夜行到,數錢換得靸鞋輕。”足見草編在我國的歷史十分久遠了。
▽天水草編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天水草編是以玉米皮和麥秸稈為原料,式樣新穎,造型美觀,質地堅韌,品種繁多。看過天水草編的人,都說那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草編織品,簡直可與絲織品上繡花相比,既具有工藝美,又具有自然美。
他們看到,一向被當做燒柴的玉米皮和麥秸稈,經過工人、農民那雙巧手一擺弄,便成為令人驚羨不已的工藝品。從產品的基本工藝看,雖然只有編、纏扣和釘鋸,但編織的產品卻千姿百態,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