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環(huán)抱首都北京,地處東經(jīng)113°27′~119°50′,北緯36°05′~42°40′之間,橫跨華北、東北兩大地區(qū),總面積18.85萬平方公里,省會石家莊市。北距北京283公里,東與天津市毗連并緊傍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部、北部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交界,東北部與遼寧省接壤。隸屬廊坊的“北三縣”三河、大廠、香河,被京津兩市包圍,成為河北省的一塊“飛地”,為首都的“后花園”。
金毛獅子魚,始于民國初期。最早由石家莊市的中華飯莊名廚袁清芳創(chuàng)制。因成菜色澤金黃,形似獅子,故名。1952年在河北八大城市烹調技術表演賽中,袁烹制的“金毛獅子魚”,獲得了高度評價。該菜是河北參加1983年中國烹飪鑒定會的名菜。
南宮熏菜是河北省南宮市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于冀菜系。此菜選用優(yōu)質豬肉,并按比例添加鮮雞蛋、純正綠豆淀粉、姜絲和小磨香油,攪拌成粥狀,灌入腸衣。之后,用配好佐料的湯煮熟再用鋸末煙火熏烤成紫紅色,外皮再抹上香油,吃起來清香而沒有腥味,放幾天也不變味,深受群眾歡迎。
雞里蹦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菜,屬于冀菜系。此菜以白洋淀特產(chǎn)大青蝦及家養(yǎng)雛雞為主料,保定廚師在清前期大膽出新,兩鮮并舉,甜咸醇香、營養(yǎng)豐富,在中國北方飲食史上實屬首創(chuàng)。
醬汁瓦塊魚是河北一道特色菜,屬于補虛養(yǎng)身食療藥膳食譜之一,對改善癥狀十分有幫助。
馬頭天福酥魚是馳名中原的河北省漢族傳統(tǒng)名吃,早在魏晉時期即被列為貢品。魏晉名廚李德和他的弟子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反復研制,終成此品。馬頭酥魚源遠流長,以其獨特的風味,名揚晉冀魯豫四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選取滏陽河上游純天然生長的優(yōu)質鮮活鯽魚為原料,加以糖鹽、白糖、天然香辛料等配制而成,不含任何防腐劑是純天然食品。本品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高蛋白、低脂肪,久吃不膩,常食此魚有利于補鈣健腦,防止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因此是家庭小吃和招待賓朋、饋贈親友的佳品。
定八大碗制作技藝以“宋記”最為正宗,最具傳統(tǒng)風格。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并精選其肘子肉、后臀肉,還有以精肉做成餡制成肉丸子,分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蘿卜、海帶、粉條、豆腐為主等30余種,根據(jù)招待的客人不同,選擇其中八種,經(jīng)過其獨特制作工藝做熟而成。
萬字扣肉是河北漢族風味菜肴,將豬肉切成方塊煮熟后,切成螺旋的"萬字"的型,加調料蒸熟即成。色澤紅潤、亮麗,肥糯酥爛,老少皆宜,肥而不膩。
李鴻章燴菜是河北省經(jīng)典的漢族名菜,屬于直隸官府菜。此菜用上等的海參、魚翅、鹿筋、牛鞭等配白菜、豆腐、寬粉,加上保定的槐茂甜面醬燴制而成的。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熟火腿切片;豬肚、雞肉、干貝加蔥結、姜片、紹酒蒸透入味、切片;熟白雞肉、熟火腿切絲;魚肉制茸上味,粘上干貝絲蒸熟;將干貝球、各種原料和調料下入雞湯燒燴入味,裝碗蒸5分鐘,潷出原湯勾芡,澆在雜燴上即成。
總督豆腐是河北保定的一道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于河北菜。此菜鮮味濃郁,金黃軟嫩。在清代,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駐保定,此菜為總督府中的一道官府菜,而且與清末重臣李鴻章有關。將豆腐切塊,油鍋燒至6成熱時關火,下入豆腐炸至微黃撈出備用;鍋中留底油,下肉餡煸散,加入姜蒜末、泡辣椒、辣醬炒出紅油,烹入料酒,加醬油、少許水,白糖、鹽,放入蝦子、干貝絲、豆腐翻炒均勻,再加少許水,大火燒制入味,加味精,水淀粉勾芡,出鍋撒入青蒜末即可。
炒代蟹是河北省經(jīng)典的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于直隸官府菜。此菜名炒代蟹。此菜顧名思義,吃蟹不見蟹,鮮咸略酸、香氣濃郁,非蟹確有蟹味。炒代蟹。直隸總督曾國藩食后大為贊賞,作為直隸官府筵席的特別菜品,每逢宴請重要-時,都要將此菜推薦給大家,廣受好評。清末民初,保定名廚任云章擅做此菜,并在此基礎上從色澤、口味逐步完善,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