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這片山川秀麗、田野富饒的大地,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壯闊起伏的燕趙地形地貌影響著冀地人文,也造就了河北各地風味獨特的美食,是文化旅游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就讓我們以一篇篇美文為您開啟河北的風味之旅吧!
一城煙火半城景。
河北除了有美麗的風景外,還有吸引無數人慕名而來的美味,這其中喚醒一天元氣的早餐獨具特色。
如果你來了河北,一定要記得嘗一嘗。
01
缸爐燒餅
如果要評出河北的“硬核”早餐,那缸爐燒餅肯定位列其中。一聽名字就帶著霸氣,做法上也像名字一樣硬核。
以缸橫臥,內壁貼餅,外溫內烘是其獨特的制作方法。搟面,下劑子,制胚,撒芝麻,上爐,出爐,有著一道道非常有講究的工序。
燒餅快出爐的時候,一股股的芝麻香就從缸里飄了出來,整個一條街都是燒餅的香味。剛出爐的燒餅,金黃的芝麻泛著焦香,咬一口又香又酥,一層一層的內芯,軟而韌外皮酥脆的一層層直接在嘴里蹦開。
古人還曾為專門為缸爐燒餅做詩贊云:“城府千層四方方,芝麻萬點心計長。奈何八掛爐中燒,縱到唇邊更放香。”
02
驢肉火燒
說到河北的特色早餐,大名鼎鼎的驢肉火燒必須占有一席之地。驢肉火燒在河北分為兩個流派,一派是保定驢肉火燒,另一派則是河間驢肉火燒。
兩派的驢肉火燒略有區別,保定的驢肉火燒選用的是太行驢,河間的火燒驢肉選用的是渤海驢;從做法上講,保定的驢肉為鹵制,河間的驢肉為醬制。雖然做法略有不同,味道卻同樣鮮美。
以保定驢肉火燒為例,做驢肉火燒要把搟好的火燒放在餅鐺里烙熟后,再架在灶頭里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外層的火燒酥脆,里面的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
“驢肉火燒”所用驢肉的選擇極為嚴格,而其中更以驢臉部的肉最為細嫩和講究,經過精細的加工而成的驢肉,加以剛剛出爐的、脆軟的火燒,再配上古城保定老字號的“大慈閣”醬菜和小米粥,吃起來回味無窮。
03
糖麻葉
糖麻葉,蔚縣人的傳統小吃,是蔚縣街邊小攤必備早餐。外地人如果到蔚縣看到糖麻葉第一眼,可能會說:“哎,這油條還挺別致”,其實糖麻葉只是形似油條。
糖麻葉用堿面和紅糖做成,外形齊整,四頭均勻,外脆里軟,咸甜醉人,餅是兩層的,里面夾的一層是紅糖餡,做出來的這個形狀像排叉,又像麻花,還像油條。
做好的麻葉要進油鍋里炸一下,快炸好的時候,飄在鍋上的糖麻葉,很饞人,香氣撲鼻,早上一個剛出鍋熱乎乎的糖麻葉配上一碗豆漿或者是八寶粥,這就是專屬于蔚縣人的幸福早晨。
04
羊腸湯
在滄州的早餐攤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樣嘗——咋”,叫的就是這碗羊腸湯。你可能對羊雜湯很熟悉,但這羊腸湯可是滄州人早上的喚醒之食。
一碗羊腸湯里由底料和羊腸子兩部分構成,底料就是大骨頭熬成的,油而不膩,清香撲鼻。
羊腸子入口爽而不膩,異香誘人,無腥膻的氣味。它的湯更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味。先來一碗,把湯喝完,然后加點湯再喝第二碗,這兩碗要是喝完,一天不吃飯都力氣十足。
05
豆沫
醇香濃郁的豆沫是邯鄲和河南北部的人常吃的一種特色小吃。其起源據傳與商代的伯夷和叔齊有關。相傳伯夷與叔齊餓死首陽山后,殷都人感其氣節,紛紛祭奠,他們把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齏,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搗碎的黃豆沫兒,呼之為“豆沫”。
不要看這小小的一碗豆沫,其制作起來卻相當復雜,制作工藝包括:熬,煮,汆,燉,燴,燜。對于河北邯鄲和河南北部的人們來說,早餐的首選就是先來一碗“豆沫”,在任何一家早餐店都能覓到。
豆沫是半透明的乳黃色,佐以紅綠色配菜,精致養眼;醇厚的小米香,伴著豆香、芝麻香、花生香,和蔬菜的清香合為一體。一碗豆沫配兩根油條,一口油條喝一口豆沫,這沁人心脾的感覺就帶你打開了一個舒服的早晨。
早餐連接著我們穿梭于城市各個角落的行動軌跡,安撫了繁華外衣下的無數躁動與不安。它是人間暖心的第一味,也是最值得認真對待的那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