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壯饃是河南省濮陽市的特色小吃。濮陽壯饃味道鮮美油而不膩,壯饃分素和葷兩種,素的一般餡由粉皮和蔥加上一些當地的特色原料制成。葷的是由肉和其他調料制成。作成的形狀是圓形和普通的大餅形狀差不多。
濮陽壯饃
壯饃是濮陽的又一特色美食,是流行于豫北濮陽老城的名小吃。河南人管白面做的面頭叫做“饃”,是每家每戶一日三餐的主食。而在濮陽,人們將普通的白面饃改進,變成了這里特有的一種主食―――壯饃。
濮陽壯饃的起源:
相傳,壯饃的由來是明洪武年間,開州之地有一位父母雙亡,家道中落的書生寄宿在岳丈家中,備受岳丈嫌棄,其妻卻對書生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恰逢皇帝恩科,書生欲進京趕考,與岳丈商量。岳丈吝嗇,只許與死面烙餅帶于身側作為路上充饑之用。妻子不忍,偷偷于餅內摻入肉餡,外皮于尋常烙餅無異。
后書生得中狀元,御街夸官之時,朱元璋詢問其有何愿望。狀元提說:“愿再嘗拙荊所做之烙餅足矣。”朱元璋好奇身為狀元,什么山珍海味吃不到,為何單喜歡這粗糧烙餅?問之,狀元答:“此間滋味陛下一嘗便知。”于是朱元璋下旨快馬加鞭將狀元夫人接入京城,擇日獻上此餅。
狀元的巧夫人得知皇帝要吃她做的餅,怕做不好皇帝怪罪,則改良用小麥面,酵母半發面包裹肉餡,肉餡輔以大蔥、粉皮去膩,包好后用鏊子煎炸至外表焦黃、內里爽滑脆彈。朱元璋食后龍顏大悅,問夫人此為何名,夫人膽小:“尚未取名,是油炸的饃(地區叫法)”朱元璋說:既尚未取名,又是狀元舉薦的美食,就叫狀元饃吧!”
自此狀元饃流傳開來,但人們覺得對狀元饃聽著拗口就叫狀饃,后因平民不識字,就演變成了強壯的壯。取其吃了可以強身健體等功效謂之“壯饃”。
濮陽壯饃的做法:
壯饃形如圓月,直徑約30公分左右,皮分4層,面皮肉餡、餡以鮮羊肉為主,以蔥、姜、菜蔬、香油等多種祖傳佐料攪拌而成。皮為小麥精粉,經過面板面、餡包裝成形后,放在特制工具平底煎盤(鐵制)中進行烤制加工,火候和時間要恰到好處,經幾次翻動即成。熟后的成品壯饃,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食之鮮而不膻,香而不膩。濮陽縣的壯饃最好吃的是羊肉大蔥的,趁熱,油不算大,但由于是死面,多吃脹肚。
濮陽壯饃哪家好吃:
王五輩壯饃
最正宗的要數濮陽縣城關鎮小集王五輩壯饃聞名遐邇,縣城壯饃不少好手都是他的徒弟。
王五輩壯饃始于清末民間,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被譽為“濮陽百年名吃”。因輩輩相傳已五代稱為“王五輩壯饃”。在濮陽市隨意走走,隨便哪條街上,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壯饃店。而在這些壯饃店鋪里,最多提及的還是濮陽老城的王五輩壯饃。
一百多年過去了,王五輩壯饃用料、制做頗為講究,以小麥精粉為皮,以精選新鮮豬后腿肉、大蔥、綠豆粉皮、雞蛋等加各種天然香料調成餡放入盛滿香油的雙層平底鍋內,炸制而成。每個壯饃中用大肉半斤,切成一寸見方的薄片,雞蛋十個及蔥、姜、鹽、醬油、花椒面、味精等,做時用的是芝麻香油。這樣做出的壯饃具有皮薄、色澤鮮亮、香飄四溢的特點。吃起來皮焦里嫩,油而不膩,入口滿嘴香,讓人回味無窮。所以王五輩壯饃一入爐鏊,顧客就排隊購買,供不應求,成為濮陽有口皆碑的傳統名吃。前國家主席李先念來濮陽視察時,曾專門品嘗了王五輩壯饃,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老傳統大肉壯饃
在濮陽縣中心十字路四牌樓的東北角有家小吃店,店鋪上方懸“老傳統大肉壯饃”招牌,字體粗壯,十分醒目,可惜招牌被雨搭遮住了。 大肉即豬肉。雖名為壯饃,實際上就是大號的餡餅。每個大肉壯饃足有一只洗臉盆那么大,厚一寸半,約5斤重。
大肉壯饃做法是,小麥粉加上約30度的溫水調和,糅成餅皮,再以精選新鮮豬后腿肉、大蔥、姜、菜蔬、綠豆寬粉條等加各種天然香料調成餡,以餅皮包裹。
做好的壯饃,放入盛滿香油的平底鍋內,由高溫油煎,不時在鍋內加些食油和清水,每隔一段時間翻面,火候和時間要恰到好處,煎烤約需15分鐘的時間。待外表煎到金黃后,就可起鍋。
熟后的成品壯饃,皮薄餡多,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香而不膩。此餅現做現賣,顧客上門時再切開論斤賣,稱重付錢,一斤壯饃8元人民幣。
文明路濮陽老城壯饃
不知道哪天起,俺樓下文明路菜市場有了家賣壯饃的。偶爾某個中午我經過那個小攤時,小攤很冷清,那個賣壯饃的男人就躺在藤椅上,有時閉目養神,有時在看書,身邊的臺子上放著手機和一個MP3播放器,有時是收音機的聲音,有時是音樂,讓我覺得那男人還是蠻有生活情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