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腌鮮是一只具有蘇州地方特色的傳統菜,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明末清初,文人金圣嘆曾贊道:若要不俗,家中有竹;若要不瘦,每天吃肉;若要不瘦與不俗,每天要吃筍燒肉。
▽筍腌鮮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我國人民食筍歷史久遠。竹筍味甘淡,營養豐富,制作菜肴,用途廣泛。而蔬菜中的竹筍同甘草一樣,幾乎無菜不可以配合。無論是配葷、配素,還是配甜、配成,或作湯,或作菜,在皆宜《紅樓夢》中所記的筍菜特別多,有茄鲞鮮筍丁、雞髓筍、酸筍雞皮湯、鮮筍火腿湯等。
典籍中關于竹筍的記載俯拾皆是。詩人蘇東坡很愛食筍。有一次,一位朋友從南方寄竹筍給他,當他接到筍時,心情激動,欣然作詩:……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駢頭玉嬰兒一一脫錦繃。
庖人應未識,旅人眼先明……”康熙皇帝愛吃竹筍,每下江南必食之。宋代高僧贊寧著有《筍譜》一書,專門談食筍的經驗。鄭板橋有“江南鮮筍趁鰣魚”之句,更將鮮筍與鰣魚齊名。
▽筍腌鮮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筍腌鮮即筍燒肉,是一只美味佳肴,在蘇州有廣闊的市場,它一經上市供應,名聲就隨之風傳,很快被蘇州各家菜館模仿烹制。因各人口味不盡相同,配料也就有些不同,但所選的豬肉都應是新鮮的坐臀肉,烹調方法都是用燉。
烹制成的筍腌鮮,肉紅筍白,紅白相間,肉酥味香,湯鮮筍嫩,真可謂“色、香、味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