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制作精細享譽海內外。魯菜發端于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于秦漢。宋代后,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山東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于咸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魯菜常用的烹調技法有30種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獨特而專長。爆法講究急火快炒;扒技法為魯菜獨創,原料腌漬粘粉,油煎黃兩面,慢火盡收汁;扒法成品整齊成型,味濃質爛,汁緊稠濃。
十大經典魯菜:德州扒雞、紅燒大蝦、九轉大腸、蜜汁梨球清湯、柳葉燕菜、四喜丸子、壇子肉、糖醋鯉魚、一品豆腐、油爆雙脆。
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自韓世功改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許多南來北往的旅客途經德州,皆要慕名購買品嘗,贊語達及南北,故留下了許多趣聞佳話。上世紀四十年代,老舍先生購買德州扒雞后,見其貌不驚人,但食后味透肌里,又見其顏色棕紅,有鐵骨錚錚之狀,戲稱其為“鐵公雞”;1995年,中國著名書畫家王超先生途經德州慕名品嘗后,興致勃發,當場題寫了“江北第一家”的牌匾;著名笑星侯耀華到德州演出,食后贊不絕口,連呼“名不虛傳,確實好吃”;“我可以給媽媽帶回最正宗的德州扒雞了”,一貫不茍言笑的乒乓球世界冠軍張怡寧終于實現了來德州的愿望。
德州扒雞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其原因之一是在選料上要求十分嚴格。德州扒雞行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原料是基礎,生產加工是保證。”制作扒雞使用的毛雞必須是鮮活健壯的,而運輸過程中擠壓死掉的必須棄之不用。其原因之二是制作工藝十分精細。一是宰殺:將750克以上的活雞割斷氣管,放凈血,用65攝氏度左右的熱水燙,褪掉雞毛,剝凈腿、嘴、爪的老皮,然后從臀部剖開,摘去內臟,瀝凈血水;二是整形:將雞雙腿盤起,雙爪插入腹部,兩翅從嘴中交叉而出,形似“鴨浮水面”;三是烹炸:將雞全身涂勻糖色,然后入沸油鍋中炸制,至雞身呈金黃色時撈出;四是配料燜煮:煮前先在鍋底放一鐵箅,以防糊鍋,再將處理好的雞按老嫩排入鍋內,配以料湯,防止雞浮,煮時用旺火煮,微火燜,浮油壓氣,雛雞燜6至8小時,老雞燜8至10小時,扒雞燜煮以原鍋老湯為主,并按比例配制新湯,配料有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白芷、草果、陳皮、三萘、砂仁、生姜、小茴香、醬油、白糖、食鹽等十六種,這樣制出的扒雞,外形完整美觀,色澤金黃透紅,肉質松軟適口,并具有開胃、補腎、助消化的作用。
紅燒大蝦
“紅燒大蝦”是山東膠東風味名菜。膠東半島海岸線長,海味珍饈眾多,對蝦就是其中之一。據郝懿行《海錯》一書中記載,渤海“海中有蝦,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得之,兩兩而合,日干或腌漬,貨之謂對蝦”。對蝦每年春秋兩季往返于渤海和黃海之間。對蝦以其肉厚、味鮮、色美、營養豐富而馳名中外。據分析,每百克對蝦,含蛋白質20.6克,脂肪0.7克,鈣35毫克,磷150毫克,還含有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紅燒大蝦”歷來是魯菜中膾灸人口的名菜佳肴,其色澤之美、口味之佳,久為人們所稱道。
山東特色美食-旅游攻略
END
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年間,有九華樓所首創。據說,當初店主宴客,做此菜,客人品嘗后稱贊: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食此佳肴,可與仙丹媲美,故叫九轉大腸。從此,九轉大腸成了受人喜愛的名菜。烹制此菜,廚師要下料狠、用料全,調料中要有名貴中藥。經過精燒之后,大腸紅潤光亮,肥而不膩。上面再撒上香菜段,清香撲鼻,味厚而回味無窮。
曲阜熏豆腐
曲阜熏豆腐馳名中外,為獨具風味的地方傳統小吃。
制作方法:先將白豆腐(用膏豆腐),切成長寬5至6厘米,厚1厘米的方塊,放在鐵蓖子上,下面用鋸末或谷糠熏烤,至棕黃色。谷糠油熏在豆腐上,發出油亮光即成。
熏豆腐可涼拌、燉熏,也可切成薄片,稍加鮮辣椒炒制。另外,集市上設有許多熏豆腐鍋,把熏豆腐與肉塊放入鐵鍋內,加水沒蓋,在加整辣椒、茴香、花椒、桂皮等佐料燉煮,即成“五香油辣熏豆腐”。上市者多以熏豆腐為佳肴飲酒,佐餐。
油鏇
油鏇為濟南傳統精細風味小吃。因其形似螺旋,表面呈金黃色,故名油。其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據說濟南的油是在100多年前,由齊河縣境內徐氏三兄弟從南京傳來。為適應濟南人的口味,他們改進了配料,口味變為北方人喜食的咸香味,頗受顧客歡迎,生意十分興隆,人稱“徐家油”。后來許多餐館廣為仿制,成為濟南風味小吃。特點:色澤金黃,外酥內嫩,層多松散,蔥油香味濃,與餛飩配食味更佳。
灌湯包
濟南最著名的有兩家:一是大觀園的"狗不理包子";二是普利街的"草包包子"。著兩家經營的都是"豬肉灌湯包"。由于嚴格保持投料標準,制作精細,新出籠的包子,不變形,不塌架,油脂雖多,香而不膩。
高湯雞絲餛飩
餛飩是濟南傳統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吃法多樣,并根據配料的不同,叫法不一。有清湯、高湯、雞絲、麻汁、三鮮餛飩等,南方也有將煮好的伊面放在湯碗內,上面放上餛飩,并點綴幾根菜心,稱之為“云吞面”的。餛飩全國各地均有制作,但以濟南為上。舊時餛飩是濟南夜宵的主要品種,近代經營餛飩的店鋪較多,其中有名的有興圣成號餛飩館、慶云號餛飩館,按察司街一帶還有一家專制炸餛飩出名的飯鋪,把包好的生餛飩放入大油里炸成金黃色,外酥里嫩,味道甚美。麻汁餛飩和麻汁米粉制法相似,將煮好的餛飩晾涼或用涼開水汆一下,加入麻汁等調料,是濟南舊時夏季應時的食品。
大舜宴
大舜宴是濟南舜耕山莊根據"舜耕于歷山"的歷史記載,結合濟南地區的食物特產原料,運用魯菜的烹調技法設計研制而成的特色宴席之一。整個宴席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與古樸的遠古遺風。
大舜宴的主題與內涵是以鳳凰圖騰的意蘊和寓意,將整桌宴席置于祥和祺瑞的氛圍之中,使客人在享受古色古香,乃至充滿原始烹飪遺韻的美味佳肴的同時,感受到一種古典的質樸之美。
大舜宴的菜點設計由果品、冷葷、熱菜、面點等四個部分構成。果品以中國遠古時已有的品種為主,充分顯示中國先民豐碩的勞動成果。冷葷菜肴由一個鳳凰拼盤和八個瑞鳥小拼盤構成,寓意中華民族興旺發達、欣欣向榮的景象。宴中所有的熱菜、面點均有一段動人的歷史典故與傳說;菜肴的烹制,講究用現代的烹調技法表現出古代的烹飪風貌;用料則以中國原產為主,但在菜肴的配伍上力求借今顯古,使古老的原始食風寓以科學昌盛的內涵。整個宴席雄壯渾厚,粗獷而不失典雅,仿古而不失其新穎。雖然一桌大舜宴不足以表現當年大舜刀耕火種、獵禽降獸、賢被四方的巨功偉業,但卻可以從這一肴一飼、一杯一盞、一一飲中激發人民緬懷華夏先民的思古之幽情,從而領略大舜文化的深刻內涵與博大意蘊。
糖醋鯉魚
糖醋鯉魚為濟南名菜之一。廚師將活魚撈起,當場收拾,將魚用油炸熟,放入盤中,趁熱澆上熬好的糖醋汁,整個魚呈琥珀色,外焦里嫩,口味香酥、甜酸,頗有一番雅趣。現在,濟南的大飯店均有此菜。但以獲得國家特級酒家稱號的“金三杯”酒家制作為優。
醬包瓜
醬包瓜用未成熟嫩甜瓜作外衣,以萵苣、黃瓜、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藕、龍須菜、冰糖、橘餅、青紅絲為餡,裝入醬好的瓜皮內縫后,鮮脆清香,醬味濃郁。
四喜丸子
據傳,四喜丸子創制于唐朝。有一年朝廷開科考試,各地學子紛紛涌至京城,其中就有張九齡。結果出來,衣著寒酸的張九齡中得頭榜,皇帝賞識張九齡的才智,便將他招為駙馬。當時張九齡的家鄉正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不知音信。舉行婚禮那天,張九齡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將父母接到京城。喜上加喜,張九齡讓廚師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慶賀。菜端上來一看,是四個炸透蒸熟并澆以湯汁的大丸子。張九齡詢問菜的含意,聰明的廚師答道:“此菜為‘四圓’。一喜,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龍快婿;四喜,合家團圓。”張九齡聽了哈哈大笑,連連稱贊,說:“‘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干脆叫它‘四喜丸’吧。”從那以后,逢有結婚等重大喜慶之事,宴席上必備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