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也稱面塑,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卻很高的民間藝術品。它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經過防裂防霉變的處理,在捏、搓、揉、掀,頃刻之間各式各樣的藝術形象脫手而成。活潑玲瓏的兒童,衣裙飄逸的美女,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舞臺上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再現出來。
面塑起源于何時,無從查考。據說它出自于北方的蒸鍋鋪和南方的糕團店。這些店鋪在制作節日喜慶糕團面點時,為了象征吉利,增加喜慶氣氛,往往在上面點綴一些裝飾品,如福祿壽喜、龍鳳麒麟之類,由此演變,逐步發展成了一種具有藝術特色、深受群眾歡迎的民間工藝品。
舊時捏面藝人,多是肩背小箱、手提馬藺(一種活動的小皮凳子),在城鎮間走街串巷的小販。現在,不僅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有專業的研究制作人員,市、區的少年宮里,也有許多的業余愛好者。
上海面塑以趙闊明(面人趙,1901——1980)的藝術成就最高。面人趙出生于二十世紀初的北京,從小在前門外大柵欄游樂場一帶街頭流浪,他做過堂倌、小販、轎夫、車夫等幾十種苦力行當,會打拳,會唱戲,一舉手一投足,就能扮成京戲舞臺上的人物。由于他有這些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他們的面塑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面人趙以捏面人為生,于三十年代來到上海,將自己捏的面人在永安天韻樓游樂場香煙攤上寄售,被上海另一位潘姓民間藝人(后來他是趙的岳父)見到了,贊賞備至,即將趙邀去家中,交流技藝。趙闊明吸收了潘的特長,技藝大進,終于成為全國有名的面塑藝人。民間傳說他和人談話,手里抓上一塊面團,在桌子底下幾經揉捏,不一會就把面前的人惟妙惟肖的捏出來了。這話雖然夸張了些,但趙闊明模擬人像,形象逼真,卻是事實。他技巧嫻熟,造型與線條,細膩與粗獷共冶,雄渾與柔和結合,姿態萬千,活龍活現,可謂老少喜愛,雅俗共賞。
“面人趙”生前曾任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副主任,現在,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研究所從事面塑的研究工作。女兒趙艷林曾幾次應邀去香港、澳大利亞、美國等地進行藝術表演,當人們看著那一塊面團在她手中頃刻之間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時,無法為之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