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露香園顧繡,中外人士都熟知中國的“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而往往不知上海顧繡。其實早在三、四百年前,顧繡之名就曾“震溢天下”。據史料記載:“尺幅之素,精者價銀幾兩,全幅高大者,不啻數金。”可見顧繡聲價之高,當年蘇州、杭州等地的民間繡品以及官營絲織機構,還將他們的制品冠以“顧繡”之名,足見顧繡影響的深廣。
顧繡起源于明代。明朝嘉靖年間官僚顧名世,嗜愛刺繡,晚年在上海(現南市區露香園路)建筑了一座林園居住,命姬妾婢仆制作繡品觀賞、贈友,“顧繡”(也稱“露香園顧繡”)即由此而得名。顧氏后代繼承家傳,繡藝精益求精,“顧繡”之名大振,現今有史可查考到的顧繡名手有繆氏、韓希孟和顧蘭玉等人。
繆氏繡技很高,“所繡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韻。”顧蘭玉曾“設幔授徒”,使顧氏家傳特技傳布于外,起了積極擴大作用。韓希孟是顧名世的孫媳,在顧繡諸名手中也最有代表性,她丈夫顧壽潛,別號繡佛主人,能詩善畫;韓希孟既善繡,也工畫花卉,自署“武陵繡史”。夫婦兩人都有很高的藝術素養,珍視刺繡,并認為刺透不應只是衣裙裝飾的從屬物,而應以它的獨特風格,顯示出獨立的藝術地位。
韓希孟鉆研刺繡“覃精運巧,寢寐經營”,往往為繡好一件作品,不惜花費數年心血。她的作品,大多臨繡宋、元名畫,現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均收藏有她的作品。她充分運用針鋒特技來表達畫面的神韻。所繡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洗馬圖》繡出了洗馬人全神貫注洗馬的神情就是一例。繡制山水,能表現各派畫風,她繡制的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的山水畫,能根據近水遠山的透視關系,采用不同針法,充分表現了山、云、水、天,虛無縹緲,似有若無的意境。董其昌曾作詩贊嘆:“南宮顛筆,把來神針,絲墨合影,山遠云深。”她繡花鳥草蟲,生氣回動,五彩斑斕。《扁豆蜻蜓》中的蜻蜓翅膀采用冰紋針法,繡得象透明的薄紗,扁豆繡得籽粒飽滿,一夾夾脹鼓鼓,質感很強。韓希孟的精湛技藝確立了顧繡的卓越地位,她的寫真手法對后世仿真繡起了啟迪作用,蘇繡的發展,受她影響極大。
由于顧繡起源于顧氏這樣的官宦之家,名聲雖大,技藝雖高,但未能真正普及民間,年久幾至失傳。近年來,為了挖掘傳統工藝美術品,在各方的支持、努力下,在上海松江縣和南市相繼發掘了這一古老優秀藝術的繼承者。現松江工藝品廠專設了顧繡車間,聘請了顧繡老藝人,培養了新一代,恢復了失傳已久的顧繡生產。顧繡藝人戴名教,技藝高超,她繡制的《群魚戲藻圖》碧波漣漪,水草飄蕩,群魚遨游,栩栩如生。保持和發揚了顧繡的寫真手法和制作精巧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