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與冬至的食禮
11月7日(農歷十月初三)立冬;12月22日(農歷十一月十九)冬至。立冬的意思:立是建始;冬,終也,萬物收藏。立冬后46天,“中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極”意,俗話說到頭兒了。
古人有在立冬看氣象、卜冷暖的說法,如“立冬晴,一冬凌(嚴寒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從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凍”。而到了冬至,則陽生,即陽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動。老天津衛說:“冬至起,一天長一抄。”意為白天漸長。
在食俗方面,《天津衛志》和《天津縣志》,對立冬沒有說法;對冬至,則說是“食餛飩,繪消寒圖”。而在民間,特別是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
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稀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我讀書不多,是從農耕社會風俗理解這一點的。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
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天津人則吃“冬至面”,謂面條長長,祝白晝一天天長了。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歷史過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美國有的節日,就以南瓜或玉米為祝賀內容,游行于現代化的紐約街頭。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