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牽出的美食
窩窩頭是用玉米面或雜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本來是過去北京窮苦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為了使它蒸起來容易熟,底下留有個孔(北京俗語叫窩窩兒),又因為它是和饅頭一樣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稱這種食品為窩窩頭。
關于窩窩頭,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帶著一千余人倉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后感到饑餓難忍,疲乏不堪。太監們四處搜尋,好容易從一個沒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個涼窩窩頭,獻給了太后。慈禧拿起窩窩頭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頓感渾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沒覺餓。后來她回味起來,覺得這個窩窩頭比御膳房的珍饈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駕回鑾以后,便命令御膳房為她做窩窩頭吃。御膳房廚師仿照民間窩窩頭的樣子,用細玉米面、黃豆面、白糖、桂花加溫水攪拌,一斤面捏成一百個小窩頭,蒸熟以后金黃閃光,形似寶塔,吃在嘴里甜香可口,別有風味,受到了慈禧的稱贊,小窩窩頭也隨之成了清宮中的有名小吃。
西施和炒西施舌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間傳說的佳話頗多。在烹飪史上與這位美女相關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眾說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歷史傳說中,有這么一段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后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其實“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個品種,屬瓣鰓軟體動物,雙殼貝類,肉質軟嫩,汆、炒、拌、燉,其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難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楚霸王項羽和燒雜燴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此菜更作為眾菜之首被推上席間,讓眾食客大快朵頤。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并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調以各種佐料。
這燒雜燴是怎么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吃飯每頓飯菜無二樣,這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
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后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么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至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后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事跡,“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