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邊的中國文化
東漢古墓壁畫《宴飲百戲圖》河南密縣打虎亭二號墓北壁出土。圖中人物席地而坐于場地的兩側,宴飲觀戲,每一位賓客面前都盛放有相同的圓形器皿,里面的食物雖難得知,然必是相同的。這便是古人分餐而食的盛大場面。
四川成都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宴飲圖》。圖中人物跽坐于席上,面前有俎案,上面放置食物。
河南東魏石刻《胡床》。圖中人物所坐的是胡床,面前放置食具的是俎案。胡床替代了席地而坐,但是俎案依然如前一樣低矮。這種不協調的進餐姿勢,是促進大案高桌開始出現并發展的主要動力。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應該把圍桌而食的吃法改為西方分盤而食的吃法。事實上中國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進化到如今的合餐制
餐桌邊的中國文化
最近張五常先生連續發表了幾篇文章,對中國文化提出批評。他認為“無論科學、文藝中國人沒一樣比得上歐洲”;“無論科學、文學、音樂、雕塑、建筑、繪畫等,炎黃子孫沒有一項比得過人家,輸得面目無光”。這些話出自五常先生之口,真令我驚訝!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領跑了世界幾千年,是不爭的事實;進入近現代落后于西方國家,也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其中的消長關系及背后原因,都是極為復雜的題目。我想,要談論這樣大的題目,至少應該對中西方文化都有全面的了解才行,可是從張文中卻看不出其有何了解。對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事情侃侃而論,也許是現代流行文化的特征。所以,不只是張五常先生如此,到處是瓦釜雷鳴,我們都習慣了。
讓我們找個簡單的例子。
很多人都認為,西餐的分餐制比中國的合餐制文明、衛生,中國人應該把圍桌而食的吃法改為西方分盤而食的吃法。不光是像我和五常先生這樣沒有太多機會讀書的人搞不清楚,就連中國的大政治家、北大的大學者都發表過此般言論。但是我們真的知道歷史上我們是怎樣吃飯的嗎?
仔細了解一下歷史,會發現,中國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進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歷史要比合餐長得多。
從古代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聚餐時,人們分別就坐于各自案幾的后面,彼此間隔著相當的距離,各有一套相同的飯菜,各吃各的。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鴻門宴,就是這樣干的。
而從分餐變到合餐,始諸唐代,完成于北宋。這個轉變,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
分配方式的演進
這是由分餐向合餐過渡的一個最基本條件。當食物相對匱乏時,“按人均分”是比較適合的分配原則。要獲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將食物分為相等的若干份,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畢竟人的情趣、口味、習慣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對豐足后,人們便有條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進行選擇,即“各取所需”。這是最適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
住宅建筑的演進
最初,廚房和餐廳是一體的,人們習慣于在房屋之內置備一火塘,將炊具架于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來分配,大家圍火而食。這里既是炊事中心,又是進餐場所。到春秋戰國時期,廚房和餐廳的分工已普及。這個分工推動了餐食制作的精細化,減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須完成的很多進食工序。比如食客對大塊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費力的工作,現在可以在廚房里完成,餐廳擺放的是精細處理后的餐食。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無此分工之前,若采用合餐,對于一般的家庭四五個人(事實上,古時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于四五個人的),在同一個食器里,手舞足蹈地切割同一盤食物,似乎是自尋煩惱,而有了這一分工,人們只需從同一食器里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
食物多樣化的演進
我們的餐飲在不斷推進,菜肴的種類越來越豐盛。分餐制顯然不能適應食物多樣化的發展。假如8個人吃12道菜的話,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種餐具,這樣不但浪費人力和餐具,而且占用很大的空間,在每個人的小俎案(古時一種低矮的用于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擺放12個食具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餐食家具的演進
很早以前我們是沒有桌椅的。此前,古人們習慣于“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蘆葦編成的席子鋪放在地上作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東西作為食案,吃飯時在席上跪坐著吃,即所謂“跽坐”。游牧民族進入中原以后,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相互融合、影響,帶來了新的家具。早在東漢后期,游牧民族的胡床(一種比較低矮的坐椅)就已傳入中原。這種椅子的應用使原來的跪姿轉變成了坐姿,這樣,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適應坐姿變化的要求,便漸漸地被淘汰。而且,這時的房屋較以前更加高大起來,正好需要高大家具的配合。于是大案高桌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那么,如果再沿襲原來的分餐制,每人都要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個人或許尚還可以(其實已經很擁擠了),人數再多就會造成糜費,而且也太沉重,占用空間多,何不合而為一,同盤而食呢?
作息時間的演進
我們的祖先一直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規律。大約從商代到春秋戰國這段時期內,基本上實行一日兩餐制,即“食時辰(七至九點),下市申(十五點至十七點)”。大約在戰國末年,一日三餐制漸漸流行,增加了“宴輔”(十九點至二十一點)。要在這個時間內吃飯,就必須配備照明,而當時的照明工具絕不是我們現在電燈這樣的亮度,其光照范圍也非常狹窄。分食的宴會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會昏昏暗暗模糊不清。采用合餐則可以統一方便地解決照明問題。
進食餐具的演進
我們的祖先也曾與現在西方人一樣,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時使用左右手,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保持相當的距離。同時刀叉只適于近距離的傳輸,大概也就限于從胸前的盤子到嘴之間。如果這個距離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長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說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徑更長。顯然,刀叉承擔不了這個距離的傳輸功能。而筷子出現后,合餐就方便多了。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進食,與他們保持分餐制是互為因果的。
合餐是歷史的進步,不僅體現在其演進過程的本身,也體現在對社會行為和文化的巨大影響上。合餐共食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親密關系,養成了對別人關心照顧以及我們民族謙讓的美德,也使中國人變得溫良和善,進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培養了中國人的溝通能力,創造了溝通場所,增加了合作機會;滿足了人們對食物多樣性的需求,以及豐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養成了中國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
用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相對于文學、藝術、音樂、雕塑、建筑、繪畫、科技等人類高級活動,吃飯是最簡單的活動。但是,如果連這樣簡單的吃飯問題都搞不清楚,怎么去評價我們浩瀚而復雜的文化?又怎敢貿然定下這樣的結論?
迄今為止,我們尚未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文明進行過全面的盤點和系統的集成,所以像五常先生那樣無法全面了解歷史文化的真實,是在所難免、情有可原的。而對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東西妄加評論,則是五常先生自己的問題了。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