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驚蟄民俗飲食炒蟲
驚蟄雷動,百蟲“驚而出走”,從泥土、洞穴中出來,于是蟲蟻開始活動,逐漸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因此驚蟄期間,各地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如湖北土家族民間有“射蟲日”,于驚蟄前在田里畫出弓箭的形狀以模擬射蟲的儀式。又如如浙江寧波驚蟄“掃蟲節”,農家拿著掃帚到田里舉行掃蟲的巫術儀式,將一切害蟲的“掃除”。在民俗中,掃帚什么都能掃,如掃除妖魔鬼怪、掃魂、掃除疾病、掃除晦氣、掃除蟲害。民間舊時送葬,棺材后頭掛把掃帚,用來掃魂,以免死者把魂留下。如遇上蟲害,江浙一帶就家家戶戶紛紛將掃把插到田頭地間,以請掃帚神來幫助消除蟲災。
客家民間則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功利目的。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客家人,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故俗語稱“炒蟲炒豸,煞(煮)蟲煞豸”。驚蟄是冬眠昆蟲開始復蘇活動之時,因此客家先民主張早期滅蟲。驚蟄日,汀州客家還有做芋子粄或芋子餃吃的習俗,以芋子象征“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贛南上猶、崇義一帶以及吉安遂川客家,驚蟄日上午,農家將谷種、豆種、南瓜、向日葵籽及各種蔬菜種子取一小撮放入鍋中干炒,謂之“炒蟲”。炒熟后分給自家或鄰居小孩食之。據說如此一來可保五谷豐收,不受蟲害。
遂川縣城居民,早年也有驚蟄日殺蟲習慣,在房前屋后的墻基、畜欄、廁所等處撒上生石灰,在桃木果樹下噴灑石灰水,菜園中也灑一些石灰粉末,以殺蟲、防蟲。類似以撒石灰除蟲害的民俗,在清代客家地區地方志中也多有記載:
清光緒元年《曲江縣志》載曰:“驚蟄日,撒石灰于壁間,以壓蟻,炒米粒果而食。”
一九五八年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油印本《南雄府志》載曰:“凍蟲節,以石灰撒屈戌(即酒窟)、磉堁(即儲存糧食的谷倉、米倉器具)及一切器用之物,蟲蟻不侵。”
清康熙二年《乳源縣志》載曰:“驚蟄日,家以石灰撒于墻基,謂除歲中蟲蟻。”
清同治十三年《永豐縣志》載曰:“驚蟄日,家家用石灰撒墻壁、柱礎及幾榻腳,以辟蟲蟻。”
粵東梅州大埔縣也有炒驚蟄之俗。近人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七·廣東》載曰:“大埔有一處奇俗,名曰炒驚蟄。每年到是日晚間,家家皆取黃豆或麥子,放在鍋中亂炒,炒后并舂,舂后又炒,反復十余次而后已。其原因,蓋大埔地方,有一種小小之黃蟻,凡人家所藏糖果等食,必蜂聚而食。俗云,是晚炒了豆麥等物,則黃蟻可以除去也。炒黃豆及麥子之時,口中并念道:‘炒炒炒,炒去黃蟻爪;舂舂舂,舂死黃蟻公’也”。
與客家“炒蟲”習俗相接近的北方民俗有驚蟄“吃蟲”、“震蟲”。陜、甘、蘇、魯等省份有“炒雜蟲、爆龍眼”習俗。二月二,人們把黃豆、芝麻之類放在鍋里翻炒,噼啪有聲,謂之“爆龍眼”,求風調雨順。男女老少爭相搶食炒熟的黃豆,謂之“吃蟲”,意喻人畜無病無災,莊稼不生害蟲。又魯東南一帶二月二,主婦以炊棍敲鍋臺,謂之震蟲。以彩紙、秸草或細秸稈成竄懸于堂屋梁上,謂之串龍尾。還有主婦敲面瓢,邊敲邊唱咒語:二月二,敲瓢叉,十窩老鼠九窩瞎,還有一窩不瞎的,送給南嶺老八家。(“老八”指專吃老鼠的蛇)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