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時,北京的飲食業(yè)也極盛一時,既有伺候大宅門的飯莊子,又有招徠顧客的小飯鋪,更何況那遍布京城的茶樓、茶館、二葷鋪和大酒缸。要說“吃在北京”,此不虛言。每當(dāng)提起北京的風(fēng)味小吃炒肝兒,北京人都會想到前門外鮮魚口里的“天興居”。說起來大概您還不知道,就在天興居的斜對面,曾有一家歷史更為悠久的鋪?zhàn),這就是炒肝兒老店“會仙居”。
當(dāng)年,“會仙居”以它獨(dú)特的風(fēng)味招徠八方客,名噪京華,就連附近廣和樓戲園的梨園界人士都是“會仙居”的熟客。
提起這道小吃,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劉永奎的北京人,在鮮魚口內(nèi)租了間鋪面,于是,便開了個夫妻小酒店,并起了個很有些雅趣的名字——會仙居,專營黃酒和小菜。到了庚子之后,這小店則由他們的后代劉寶貴哥兒仨經(jīng)營。
初時,劉氏兄弟經(jīng)營炒肝兒時,沿用熬、炒、勾芡的烹調(diào)技術(shù),做出的炒肝兒味道鮮美可口,物美價廉,遠(yuǎn)近聞名,它不僅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歡迎,即便是達(dá)官貴人也被這炒肝兒的香味所吸引。
說到這炒肝兒,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小吃呢?早年間,曾有人這樣描述它:“稠濃汁里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原來,這炒肝兒并不炒,只不過是燴肥腸,以淀粉勾芡,里邊配上一點(diǎn)下水,最后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這道小吃就做成了。
劉氏兄弟在做買賣上精明過人,炒肝兒如果用大碗出售肯定賠本;價定高了又怕不上座兒,因此他們向瓷窯里定制了一種專盛炒肝兒的碗,這種碗口大底尖,像個喇叭形,看上去好像挺大,其實(shí)呢,里頭的容量并不很大,這樣雖然每碗只賣兩個銅子,卻仍然有賺頭。久而久之,這小碗賣炒肝兒倒成了氣候,成了吃炒肝兒的一種講究。即使今天你在北京的小店中吃炒肝兒,依然是用不大的小碗兒。
據(jù)說,當(dāng)年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嘗嘗炒肝兒的味道,可經(jīng)她這一嘗不要緊,雖博得贊賞,卻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許更好。金口玉言,小民豈敢違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