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別名“蒜腦薯”、“強瞿”、“逢花”、“夜合花”等。其所以叫“百合”,據羅原說:“百合,言百片合成也。”李時珍則說:“百合之根,以眾瓣合成也,或云專治百合病,故名。”
《爾雅》載:“百合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數十片相累,狀如白蓮花,故名百合,言其片合成也。”
▽蘭州百合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在我國,遠在南北朝即有家種,并作為蔬菜食用。所以在其后的《千金食治》、《名醫別錄》、《圖經本草》、《農政全書》、《遵生入箋》皆有記載。至于歷代文人、學士歌詠百合之詩句就更多了。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有“搜到百合,真使有重肉”之句。明代《花疏》中則有百合“人取其根饋客”的記載。蘭州百合系由川百合引種,經長期培育而成!陡拭C新政通志》記載:“皋蘭(蘭州古稱)自來不產此,近來人多試種之,得利甚優,今種者甚多。”
考《甘肅新政通志》定于清宣統元年,距今九十六年。又云:“蘭州種百合約在三、四十年間,初倡者為黃峪溝之楊姓,當地農民以楊百合呼之。蘭州最初之種百合,均源自黃峪溝之楊百合。”
▽蘭州百合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蘭州百合系多年生草本植物,為球形鱗莖,多獨頭,平均個體重約六、七兩,為白色、灰白色或白中梢帶花色,鱗莖盤下生有發達的須根;鱗片扁平肥大,由多層抱合而成,縱徑約六點一厘米,橫徑約三點三厘米。
蘭州南依皋蘭山,北靠白塔山,山丘起伏,支脈交錯,黃河中流,多二陰斜坡地,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利于糖分積累;秋雨多,對百合生長十分有利。由于百合纖維根莖部或莖稈內部分葉腋處可分生出小鱗莖,這樣母籽不斷繁衍,所以比較穩定地保持著蘭州百合的遺傳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