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葫蘆是蘭州的特種工藝,在祖國燦若群星的工藝美術品中,它雖不同于馳名中外的北京玉雕、壽山石雕、潮州木雕但也另有自己的特色,堪稱瑰寶。
▽蘭州雕刻葫蘆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李文齋是生于清朝末年的一位窮秀才,家境貧寒,生性傲慢,為人孤僻,曾作過短期的“師爺”。辛亥革命后先住橋門街(即今蘭州市西關什字至黃河鐵橋一帶),后遷官驛(即今貢元一路一帶)。他落落寡合,中年喪妻,在窮困潦倒之中拿起刻刀,開始雕刻葫蘆。
▽蘭州雕刻葫蘆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蘭州葫蘆形如雞蛋,皮質細膩,圓美可愛。其工藝分“描寫”與“雕刻”兩種。所謂“描寫”,是在葫蘆的外表用特制鋼針(分大、中、小三種),將表皮刺破,鐫刻書畫,涂以松墨;所謂“雕刻”,是以小刀將葫蘆硬殼刺透,用粗線條描繪人物、山水、花卉等。
據文獻記載,李文齋刻葫蘆的題材,主要是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王羲之愛鵝》、《竹林七賢》、《十八羅漢》、《桃花源記》《淵明賞菊》、《蘭亭集序》、《赤壁賦》等等,內容廣泛,人物眾多。
其中以《桃花源記》、《赤壁賦》和《蘭亭集序》最負勝名,堪稱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