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醬肉,以色澤明亮肉爛味香、適口不膩而蜚聲金城,遠在《蘭州古今注》,就將高三醬肉列為上品,倍加贊賞。從此,高三醬肉名聲漸高,顧客盈門,慕名而食者不乏其人。
▽高三醬肉歷史淵源(文化內(nèi)涵)
高三,其名彬吾,陜西人。因排行老三,故稱高三,當?shù)厝罕娨喾Q高老三,從十多歲,就在西安學徒做醬肉生意。一九三0年前后,高彬吾成年滿師后來到蘭州開了一個醬肉鋪子。
為提高競爭能力,使自己的醬肉鋪子站住腳,他下決心要把醬肉做得高人一等,于是他從選料、配料、運用火候、制作工藝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改進,遂成風味別具的高三醬肉。
▽高三醬肉地域特點(產(chǎn)品特色)
在用料上,他選擇肥瘦適宜的新鮮剔骨帶皮硬肋豬肉,先用烙鐵燒烙,再用小刀刮洗除污,使皮呈紅黃色,然后橫長順脊到肋,切成二至三斤的長條,用柔軟的馬蓮捆好,把泡過肉的血水加入鍋內(nèi)待鍋燒開后把肉投放鍋內(nèi),打去血沫,用旺火煮約半小時,并隨時撇凈浮污,使湯清亮。
在使用調(diào)料方面,他首先研究了各種調(diào)料的性味、屬性和性能,經(jīng)反復實踐,調(diào)整了調(diào)料的比例,如五十斤剔骨帶皮硬肋豬肉,用豆胚二斤、食鹽二斤四兩、紹興酒四兩草果一兩桂皮一兩、花椒一兩、桂籽一兩五錢、丁香一錢、三奈二錢大香三錢、并加冰糖四兩提色增光。
在下料時,他首先把草果、桂皮、花椒、桂籽、丁香、三奈、大香打包,用清水浸泡除去塵土,下入鍋內(nèi),然后再加入食鹽,紹興酒、豆醬胚,煮約三小時后,從鍋開處將肉撈出,晾涼,改刀切成零點五厘米厚的薄片,澆撇去肥油的厚湯汁,配椒鹽餅、綠豆粥、泡菜食用。